众力资讯网

10月22日,云南一丈夫外出未关门,老婆在家带娃时,门外狗突然狂叫不止,她还以为

10月22日,云南一丈夫外出未关门,老婆在家带娃时,门外狗突然狂叫不止,她还以为是丈夫回来了 ,结果出门一看,竟然是一头“野象”朝家里走来,她赶紧去拉围栏,想关门来不及了,就赶紧回屋躲避。男子:野象今年来大概四五次了,我们虽习惯,但还会有些许害怕!网友:这大象看来是常客了! 野象大概有几吨重,个头比她家的小车还要高,从监控录像中可以清晰看到,那头大象摇晃着长鼻子,仿佛对眼前的“新环境”颇感兴趣。她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念头,关上围栏的大门。 可是脚刚跨出去,她却立刻收回了动作。因为野象已经靠近到离大门只有三四步远的距离,现在再去关门,只怕是让自己和孩子直接暴露在威胁之中。 光是隔着围栏,大象那庞大的身躯就让人无比紧张。她抱着孩子迅速转身,回到屋里并紧紧关上了房门。大象随后进入院子里,看似并没有敌意,只是在四处嗅闻,好像在找什么好奇的东西。 不一会儿,它失去了兴趣,慢悠悠地转身离去,在院子里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幸运的是,这次所有人都安然无恙。 丈夫说到这头野象据说今年已经来过四五次了,这片区域,其实早就是野象的“常客”地。当时人在家时还能提早察觉防范,而这次他刚好不在,妻子面临的处境非常危险。 有感慨的人调侃道,“我们去野象谷都看不到野象,你家这简直是送货到门服务。”也有人带着忧心的语气说,“幸好这次野象心情好,要是真想发怒,别说围栏,估计连墙都能撞塌。”玩笑和关切交织着,反映了人们对这件事里紧张与戏谑并存的看法。 在云南的村寨里,和野象“生活在一起”其实并不稀奇。而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却因为人类活动而逐渐减少,自然就导致了与人类活动区域的接触增多。 而对于居住在这些区域的老百姓来说,野象既是一种敬畏的存在,也有着难以撇清的无奈。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意味着,居民绝不能以任何形式伤害它们。 至于驱赶大象这种方法更是无法实施,大象毕竟是一个几吨重、力量巨大的“庞然大物”,用暴力或声音把它们逼退,几乎是不可行的选择。因此,当地村民早已熟悉“避让”之道,甚至总结了一套“与象共处”的规则。 在云南,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是野象觅食最活跃的时期,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格外小心,除了严格关紧门窗,还会留意家周围是否有野象的活动痕迹。但即便如此,小心防备仍不足以彻底化解人象冲突。 其实,与野象共处的日子里,人们也积累了不少教训和经验。比如遇上野外行动中的野象,千万不要高估树木的“保护力”。即便爬上一棵大树,也难逃一头成年野象的攻击范围,它们可以轻易地推倒树干,寻找躲藏的猎物。 当地村民早已熟知最有效的应急方式:尽量不去主动接近野象,第一时间找到牢固的房子避险。在新建基础设施时,摆脱常规的道路设计,借助高架桥、隧道等手段避免阻断大象的迁移通道。 受大象活跃影响较重的农户可尝试转型种植不被大象喜爱的作物,或投入到其他经济活动中。在一些地方,农民甚至开始尝试“用野象换碳”的产业模式,利用村庄的生态优势发展“野象旅游”,让人象冲突化危为机,开辟出一条共生的新出路。 人与自然的冲突并不罕见,多数时候都需要对人类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当更多人走进这片土地,为野象提供栖息的空间,也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全新的可能性。或许,云南村寨中这些围绕野象的点滴故事,不仅有惊险和视觉冲击,也是我们理解野生动物保护复杂性的一扇窗口。 信息来源:后浪视频10月23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