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黑龙江,男子去泡温泉,走进去后傻眼了,这里的温泉竟然变成了“鸳鸯火锅”,左边是“

黑龙江,男子去泡温泉,走进去后傻眼了,这里的温泉竟然变成了“鸳鸯火锅”,左边是“红汤区”,右边是“清汤区”,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去哪里。 日常生活中见得最多的鸳鸯锅是饭桌上的美食组合,而这次,位于黑龙江的温泉度假村将它搬到了温泉池里。一个直径五米的大泡池被用隔板一分为二,左边一片通红,被命名为“红汤区”;右边乳白轻雾,是“清汤区”,整体呈现出一幅让人联想到火锅的画面。 红汤区中,光是干辣椒就撒了足足20斤上下,凌乱漂浮的红辣椒映衬着热气腾腾的红色汤底。而白汤区则是牛奶调配的乳白色,里面还有红枣和枸杞点缀,让人仿佛置身一锅奶香浓郁的骨头汤之中。 为了让这一景象更加贴近“火锅”的主题,店家还将几只塑料螃蟹和类似蔬菜模型放入池中,营造趣味十足的画面感。远远看上去,一池热气似乎带着“火锅香”,却又毫无真实烹煮的气味。一些闻讯赶来的游客面对这幅场景时,不禁露出或好奇或惊讶的表情。 店家表示,设计这款“鸳鸯火锅”温泉池的初衷,是希望在当下高度内卷化的温泉行业中杀出一条“主题化体验”的差异化路线。 根据店方所述,高温温泉水本身就以其放松肌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效用广受欢迎。而添加了牛奶、枸杞等元素的白汤区更偏向追求“滋养皮肤”,与注重“趣味性”的红汤区形成了清晰对比。 温泉行业近年来卷起的主题化营销风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鸳鸯火锅”池显然是为了最大限度迎合年轻一代对自拍打卡的需求,照片中的“鸳鸯汤”效果的确相当抓眼球。部分游客更是笑称:“泡在枸杞池里的人,都希望养生从外向内发生奇迹。”而左边“辣锅”则被调侃为:“涂抹火锅底料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有网友坦言,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很“网红”,但难免让人怀疑卫生条件是否过关。尽管据官方声明,所有食材都是装饰用途,但依旧触发了很多联想到“池子是否干净”的争论。 而至于所谓的健康功效,物理学和生物学都表明,依靠温泉中加入的食材帮助人体吸收营养显然不是可行的现实,夸张的宣传背后,更多的是勾勒出一个娱乐化的场景,而非科学意义上的疗养池。 “主题温泉”的话题层出不穷,部分创新案例被认可,但也有一些快速崛起后迅速消亡的迹象。哈尔滨的这家温泉度假村,显然是瞄准了如今热衷社交分享、求新求异的年轻消费者。 25岁以下的消费者,已经逐渐成为温泉行业的重要人群。他们对现场体验与拍照打卡的偏好,使得“新奇”“独特”成为商家策划的制胜关键词。 “鸳鸯锅泡汤”这种初看有趣的噱头,毕竟不能取代真实的温泉理疗功能,长期是否能留住注意力是一大问题。网红化项目普遍存在“高曝光,但短寿命”的特质。一旦新鲜感过去,顾客是否还会反复选择,才是商家需要思考的重要制衡。 多年来,消费者对于温泉设施的卫生问题就有较高敏感度,近期湖南、浙江等地区的网红温泉酒店被曝出卫生管理不达标的新闻,更增加了这种反感情绪。超越表象的创新,离不开公共卫生、环保等不可忽视的基础前提。 尽管争议声不断,但这家“鸳鸯火锅”温泉的创意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从营销角度看,它踩中了年轻消费者对娱乐化体验和社交属性的需求。而泡汤逐渐脱离单一物理疗效,多元文化场景的加持也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但零售和服务行业最终的竞争力,站得住脚的创新都离不开实际优秀的产品与服务。其能持续吸引游客的秘诀,前提往往不仅在于设计有趣,更在于功能的真实呈现,温泉水质的独特、理疗技术的专业性,以及与当地风土人情结合的自然体验,这种植根于资源和技术的创新值得更多的借鉴。 把健康放在首位并用创造力调剂使用者的体验,这也许才是温泉行业的“新文娱之路”。把火锅与泡汤相结合可以吸引来一次体验的游客,但让他们回头留存,也许还需要更多传统与现代平衡的新解。 此外,如何处理“创新”与文化底蕴的碰撞,如何在追求曝光与实际传递正能量之间平衡,是类似玩法能否走远的命脉所在。 或许,“鸳鸯火锅温泉”成了一剂点燃讨论热度的调味品,但它能否成为温泉行业的一道持久风景线,还需要看更深远的思考。 信息来源:FM93浙江交通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