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中文媒体今天(11月20日)报道: “继众议院之后,美参议院通过《台湾保证

美国中文媒体今天(11月20日)报道: “继众议院之后,美参议院通过《台湾保证落实法案》。 11月18日,美国参议院几乎没有争议地通过了《台湾保证落实法案》,加上今年5月众议院早就点头,这份法案距离特朗普签字生效只剩最后一步。 表面看,这就是一纸文件,但细读下来,藏着的“玄机”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美国又想在台海问题上玩什么新把戏? 其实,这事儿要是放在十年前,很多人根本不会觉得稀奇。 可这几年,美国涉台动作一波接一波,简直像开了加速器。从《台湾旅行法》到《台湾盟邦国际保障与强化倡议》,再到现在这份法案,美国国会就像接力赛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把“涉台法案”推上台面。 什么“解除自我限制”“加强与台湾地区官员互动”,看起来说得冠冕堂皇,实质上就是不断试探我国底线。 美国国务院以后得定期回头查查自己跟台岛打交道的规矩,甚至还得主动考虑怎么把“自我设限”这道门槛拆掉。 明眼人都知道,这可不是一纸空文。它意味着啥?就是美国对台地区的官方往来有了“政策后盾”,从过去的遮遮掩掩变成现在的理直气壮。 让人想起1979年,美国和我国正式建交,顺手推出《与台湾关系法》,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几十年过去,美国对台地区的政策越来越“松”,尤其2018年那次《台湾旅行法》通过后,美台高官互动就开始频繁起来。 表面上说是“交流”,实际上就是在给台独势力加油打气。现在,《台湾保证落实法案》又要让国务院主动想办法撤掉限制,套路就更明显了。 翻翻历史,美国这种“立法干预”并不是第一次。 冷战时期,美国在东欧、中东、南美都玩过类似把戏。比如当年在伊朗搞“保护法案”,嘴上说得好听,真正遇到大风浪,承诺就成了废纸一张。 乌克兰的故事也很典型,美国早期各种法案、协议,等真遇到麻烦,却只剩一地鸡毛。 台岛有些人现在把美国的法案看成救命稻草,真以为有了“保证”就能万事大吉,这种心态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最后的结果往往让人大跌眼镜。 美国国会其实也明白,涉台法案不仅是对我国的挑衅,更是对自己内部博弈的产物。两党争抢“对华强硬”话语权,每逢选举或外交摩擦,这种法案就会被摆上桌。 就像今年美国大选前,各种中国议题成了竞选“热搜”,涉台法案频频亮相,说白了就是拿台湾地区当作大国博弈的“筹码”。 至于这些法案能不能真的执行,能走多远,往往还要看实际局势和美方自己的利益盘算。 从台岛角度看,这些年美台互动的确变得更密集了。 高官见面、军事合作、甚至疫情期间的所谓“援助”,台当局总想借美国的“承诺”壮胆,营造一种“国际支持”的假象。 但台海周边局势却越来越紧张。岛内普通人其实越来越焦虑。 而在美国国内,对涉台政策的认知并不统一。国务院、国防部、情报部门、国会各有算盘。法案通过不代表执行能一帆风顺。 过往有不少法案高调通过,到了具体落实就卡壳。比如当年美国对某些中东盟友的军售或“安全保障”,一旦遇到国内政局变换,说撤就撤。 谁都知道,美国的政策随时可以“大翻车”。美国在台海问题上不断“立法”,短期内制造了不少政治噱头,媒体和岛内一些势力打鸡血式的炒作,但台海和平的隐患也随之增加。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美国即便出台再多的涉台法案,国际主流声音并不会因此改变。 法案只是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秀肌肉”的工具,说白了,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 现实很冷酷。 美台关系每“升级”一次,台海局势就多一分不确定。美方一次次突破自我限制,看似是为台岛撑腰,实则不断消耗自身信誉。 这种“立法外交”让台岛越发成为中美博弈的前线,也把台海和平推向更复杂的境地。故事继续发展,台岛那些把美国法案当“护身符”的人,最终会发现,这些纸面承诺未必能撑起现实的风浪。 美国国会的“保证”,究竟能给台岛带来什么,还是只是一场自说自话的政治秀?恐怕这个答案,还得留给时间来揭晓。   参考:美國會通過法案 要求國務院研擬解除美台交往限制

评论列表

埃拉西亚
埃拉西亚 3
2025-11-21 12:12
等到六航母时代 管你法案不法案 实力决定一切
黎明·朝阳
黎明·朝阳 1
2025-11-21 02:28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