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孔越顾亦来
“不在世外,却在桃园!”11月18日下午2时30分,当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的与会代表们走进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这句由衷的赞叹便不时响起。
秋阳正好,暖金色的光芒洒在粉墙黛瓦间,整洁的村道蜿蜒穿过稻田。空气中飘来稻谷的清香、咖啡的醇香和“桃源书舍”淡淡的墨香,恍惚间,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花源,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在这里变得触手可及。
不过,若时光倒流至20多年前,桃园村可是海宁一带出了名的“落后村”,泥路坑洼不平、河道淤塞不通,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4000元,眼看着村子日渐萧条,年轻人纷纷背起行囊外出谋出路……
得益于“千万工程”,改变的种子吹入了这个钱塘江边的小村,悄然生根发芽。
“建这么专业的场馆,每年维护要花不少钱吧?村里负担得起吗?”刚下大巴,不远处室内篮球场传来的喝彩声就吸引了代表们的注意。看着村民们在标准场地上挥汗如雨,一位来自河南的代表忍不住这样问道。
“建设确实投入不小。”一位正在休息的村民擦着汗笑道,“但日常管理几乎不花钱,我们自己管,而且从早到晚都能来,从最初的人手一把钥匙,到现在刷脸进入,方便得很。”
村党委书记金正华接过话茬:“我们曾经派专人管理,但发现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与村民的活动时间很多时候对不上。后来索性把场馆交给运动爱好者自己管理。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把场馆交给村民,他们会比对自己的家还上心!”
这把始于2016年的“钥匙”,打开的不仅是场馆的大门,更是村民自治的“心”门。目前,村里的全民健身中心、笼式足球场、健身房等都由村民自己管理。离开场馆时把设备摆放整齐、地面保持干净等约束,都是村民相互间的约定,没有人会突破规矩。甚至不同场馆间还相互较劲,看谁管得好、管得认真。
不远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前的戏台上,越剧《何文秀》唱腔婉转。一位代表好奇地问:“这戏是专门为今天演的吗?”“哪里?经常演!”68岁的蔡静芬笑着说,“都是村里的戏迷自己上台!”
“文化搞得这么红火,村民平时赚钱的门道都有哪些?”另一位代表追问道。
这个问题在隔壁的“红芯共富工坊”可以找到答案。工坊里,村民们手指翻飞地组装电子配件,一位大姐自豪地介绍:“忙起来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块,就在家门口,有空就来!”这间工坊年均带动增收超430万元。
热闹的共富市集也在午后开市了。空气中弥漫着糕点的甜香,“塔莎园艺”绚丽的三角梅吸引了众多目光。
8年前,土生土长的盐官人王天云从互联网大厂辞职回乡追梦。2020年来到桃园村后,“塔莎园艺”像找到了适宜的土壤,连年茁壮成长,以“村入股、企运作、民出力”的模式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去年产值更达到上亿元规模。
“怎么想到回乡创业?”有代表这样问。王天云的丈夫、浙江塔莎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成龙说:“一方面,桃园村地理位置好,还有现成的园地资源,村里的金书记跟我们商定了村企合作的机制,挺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如今在嘉兴农村,办事也方便,你看,村里设立的服务站可办理200多项事务!”
与会代表一边颇有兴趣地咨询“村企合作”奥秘,一边频频称赞。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集智表示:“通过龙头引领的路径,值得我们推广。”
目前,“塔莎园艺”计划再在这里打造一个“大花园”,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企业发展这么好,想要扩大规模的话,村里还有地吗?”一位代表敏锐地问道。
“这正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金正华坦诚相告,“不过,今年浙江省力推的片区组团发展,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我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自己村里的一亩三分地,可以跟周边乡村共享资源、抱团发展嘛!”
目前,以桃园村为核心,海宁市盐官、周王庙、丁桥3个镇共12个村组成了“大桃园”片区。遵循产业相辅、地域毗邻、优势互补原则,片区内开展党建联建,建立村务联席会议机制,12个村实现定期会商、资源共享、项目共推,推动组团式发展、项目化运作、市场化经营。
“12个村真能拧成一股绳?”面对这个尖锐问题,红友村党委书记姚忠益说:“独木不成林,现在发展经济单打独斗没出路,只有规模上来了,IP符号形成了,名气打响了,各种资源才会如滚雪球般涌来。”2023年以来,片区内村均集体收入增长34.8%,农村人均收入增长28.3%。
“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比城里还要幸福!”全国供销总社合作指导部部长樊江波感慨道。
“桃园村的经验在其他地方能借鉴吗?”
“能!在我们嘉兴,不仅有‘大桃园’,还有‘大三星’‘大缪家’……一个个片区正在破界整合资源,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位代表临上车前,握着金正华的手说:“‘桃花源’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桃园村的实践生动证明着,真正的桃花源,不是避世的幻想,而是奋斗的果实。它不在遥不可及的世外,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当信任取代管制、合作打破边界、梦想扎根乡土,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成为新时代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