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被软禁的雒城守护神:刘禅若用刘循,邓艾能否踏破成都? 263年成都城破,刘禅自

被软禁的雒城守护神:刘禅若用刘循,邓艾能否踏破成都? 263年成都城破,刘禅自缚出城投降时,恐怕没人想起,城里还关着个能挡住邓艾的狠角色。 这个被遗忘的名将,四十多年前曾让刘备吃尽苦头,若刘禅肯用他,蜀汉未必会落得如此下场。 谁能想到,压垮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姜维守不住剑阁,也不是邓艾的奇袭太刁钻,而是刘禅亲手放弃了最靠谱的救命牌。 这张牌,就是被软禁在成都的刘循。 钟会带着十万大军打剑阁,打了半天没打下来,粮草还跟不上。 《三国志》里说他都想撤军了,可见当时蜀汉的防线其实没崩,只要再撑一阵子,魏军大概率会主动退兵。 可邓艾偏不走寻常路,选了阴平古道偷渡,那条路毗邻岷山和松潘草地,后来红军长征都要闯的险地,当年邓艾带着几千人凿山开路,硬生生走出了一条无人区。 邓艾一路奔袭,先到江油,守将马邈直接投降,毕竟谁也没想到魏军会从没人的地方冒出来。 成都瞬间乱了套,诸葛瞻无奈之下临危受命,带着城里仅有的兵力迎敌。 本来黄崇建议分兵守住涪县、绵竹和雒城,层层阻击,可诸葛瞻没采纳,最终在绵竹和邓艾死战,力竭战死。 诸葛瞻的忠义让人敬佩,但打仗光有热血,确实少了点谋略。 很显然,邓艾走的路线,和当年刘备取成都时几乎一样。 可当年刘备打雒城,被刘循堵了快一年,硬生生耗得没脾气,连军师庞统都在攻城时中箭身亡。 《三国志》明确记载,刘璋的儿子刘循守雒城,“被攻且一年”,直到第二年夏天刘备才攻破城池。 这足以说明,雒城的城防和战略位置有多重要,是成都北方最后的硬骨头。 刘循作为刘璋的儿子,刘备入川后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留在了益州。 但蜀汉朝廷始终对他心存提防,毕竟他是前主人的儿子,担心他有异心,所以一直将他软禁。 到263年时,刘循大概六十岁左右,虽然年事已高,但守城的经验和对雒城的熟悉程度,蜀汉没人能比。 无奈之下,诸葛瞻战死绵竹后,成都外围再无屏障。 其实当时只要有人能守住雒城,就能为姜维回援争取时间。 钟会那边已经快撑不住要撤军,邓艾孤军深入,粮草补给根本跟不上,只要雒城能坚守两三个月,邓艾必败无疑。 而能做到这件事的,只有刘循。 本来蜀汉的局势还没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姜维在剑阁牵制着魏军主力,邓艾的部队只是偏师。 可刘禅既没有坚守成都的决心,也没有启用刘循的魄力,一门心思只想投降。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并非虚言,可明明有刘循这样的现成良将,却因为猜忌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历史上因为君主猜忌弃用良将的例子太多,赵国国君杀李牧,直接导致赵国灭亡;蜀汉刘禅弃用刘循,最终丢了江山。 很显然,这些悲剧的根源,都是当权者的短视和多疑。 刘循不是没本事,是没机会施展,他的存在,本可以成为蜀汉的救命稻草。 邓艾的奇袭固然厉害,但蜀汉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刘循就是那个最关键的变数。 如果刘禅能放下对刘璋旧部的偏见,让刘循去守雒城,凭借雒城的坚固城防和刘循的守城经验,邓艾的孤军根本无法前进,蜀汉的命运或许会彻底改写。 刘禅投降留下了千古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乱世之中,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知人善任、破除偏见,才能在绝境中寻得生机。 刘循的一生,成于雒城的坚守,也憾于成都的被弃,他的故事,不仅是蜀汉灭亡的一个缩影,更是历史留给世人的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