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县环卫所招聘可以“不拒博士”,但不该“只招博士”|新京报快评 在这个“学历至上

县环卫所招聘可以“不拒博士”,但不该“只招博士”|新京报快评 在这个“学历至上”的时代,很多人都习惯性地将“高学历”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近日,某县环卫所招聘公告引发了热议——“可以不拒博士”,但也有人指出,“只招博士”的做法是否合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对人才的认知偏差,还是制度的盲点? 其实,环卫工作本身是最接地气、最贴近民生的岗位。它关乎城市的清洁与安全,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而“只招博士”的做法,似乎在试图用学历“标签”来提升岗位的“含金量”,但这真的合理吗?难道我们就能用一纸文凭,衡量一个人的责任心、细心、奉献精神?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样的招聘标准折射出社会对“价值”的扭曲。有人说,博士代表的是学术能力和智商,但岗位的核心是服务大众、保障民生。难道高学历就一定能胜任这些岗位?或者说,低学历就一定不行?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其实,很多基层岗位的“硬核”能力,往往来自于实践经验、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而这些,远比一纸文凭更为重要。 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追求“高端人才”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基层岗位的本质需求?是否在无形中制造了“学历壁垒”,让那些真正愿意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人被边缘化?更何况,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绝非只有“天才”或“学霸”才能推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用他们的汗水和坚守,撑起了城市的脊梁。 这场招聘风波,也许只是一个缩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才”的定义。不是所有岗位都需要“天才”,而是需要那些有责任心、懂得奉献、能与人民心心相印的人。唯有如此,城市的未来才能更加温暖、更加有希望。 让我们不妨从这件事中汲取一点启示:尊重每一份岗位的价值,认可每一位默默付出的人。毕竟,社会的进步,靠的不是一纸文凭的光环,而是每个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热点话题 环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