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宣布延期后,日方承认“这是远超钓鱼岛问题的强烈信号”。中方宣布原定于11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的“北京-东京”论坛延期举行,论坛日方参与方“言论NPO”17日召开记者会表示,此次延期是高市早苗涉台问题相关言论导致。 今年11月一开头,原本一直稳定运行了将近二十年的中日高层民间对话平台,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这个从2005年就一直雷打不动的沟通渠道,哪怕当年两国因为几个海岛吵得面红耳赤,也从没断过线。 今年原定11月22日至24日的会谈,却被中方直接叫停,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日方内部早就心里清楚缘由。 事情的导火索要追溯到11月7日那一周,当时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有人直接把“对台海上封锁”的假设情景提出来,并断言这是可能威胁到日本生存的危机事态。 这一说法,直接触动了“动用集体自卫权”的开关,把过去内阁维持的“战略模糊”彻底撕破。 这种表态不仅是政治上的口头秀,更是把国家安全议题当作个人政治筹码,虽然这位议员在被追问三天后没有继续纠缠,但他坚决不收回此前言论。 外界一针见血指出,这种态度同时触犯了国内法、背弃了双边承诺,还可能触碰国际法主权,是典型的“三重越界”。 日本国内商家心里一惊:谁愿意让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成为政客秀肌肉的牺牲品? 有人算过账,这一轮风波可能造成约2.2万亿日元的经济损失,GDP可能直接下滑0.36个百分点,商业领域出现紧急制动:从11月16日起,大型旅行社停售赴日产品,签证代办暂停,并启动免责退款。 日方也意识到这次麻烦大了,虽嘴上硬撑说基本立场没变,但连在野党都坐不住了,立宪民主党、公明党、共产党纷纷跳出来警告风险。 和平团体16日当天也直接抗议,这种紧张情绪一旦升级成军事冲突,后果不堪设想,《朝日新闻》社论更是直接拉响警报,把事件上升到全面信任危机的层面。 中方态度明确,11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态,这件事责任在日方,并划清了“领土争端”和“干涉内政”的界限,明确划出了红线。 这次虽然宣布“延期”,而不是彻底“终止”,相当于留了一道考题:对话平台还在,但日方不能随意糊弄过去。 不仅对话被暂停,配套的联合民意调查也随之中断,这说明,这件事绝不是简单解释几句就能翻篇的事,想要重启,中方要求的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回撤,而不是嘴皮子功夫。 简单说,今年11月中日民间高层对话被迫停摆,是由日本内部政治表态触发的严重信号,牵连到经济、地方交流和国际信任链条,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中方态度清楚明了:政治动作不到位,任何口头承诺都无用,这次停摆提醒各方,外交沟通的安全底线不能轻易触碰。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