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迪拜的航展发生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印度空军参展的“光辉”战机在静态展示时机身出现了漏油。 在今年的迪拜航展上,原本应该是各种高端武器“争奇斗艳”的时刻,可印度那架“光辉”战机却硬生生贡献了一场堪称大型社死现场的表演。 你只要走到静态展示区,远远看过去,这架飞机外形还算整齐。但等你靠近一点,往机腹下面瞄一眼,好家伙,透明液体正一股一股地往下滴。 而且不是一条水线,是好几处位置一起漏,滴得哗哗响,跟开了小喷泉一样,更离谱的不是飞机漏水,而是地勤人员的补救方式。 他们没用任何专业接液设备,转头就拎来几个五彩斑斓的超市塑料购物袋,直接挂在漏点下面接水,那场景要多生活化就有多生活化,看着不像国际航展,倒像飞机刚从菜市场采购回来。 这么明显的尴尬,印度方面自然不能沉默,立刻解释说那是“冷凝水”,属于飞机环境控制系统的正常排放,听起来挺专业,但只要脑子里有点基本物理的人都能听出味儿不对。 迪拜那几天温度25℃往上,空气湿度也不高,正常战机在这种环境下能滴出这么一堆“冷凝湖”?怕不是铁人三项跑完了在原地暴汗比较真实。 于是现场不少懂行的观众直接阴阳怪气评论:这飞机八成是晒太久,开始“紧张流汗”了,说白了,这次不是飞着出问题,而是停着都能掉链子。 飞行状态下故障,还能甩锅给气流、操作、过载,可现在是完全静止的展示状态,连机头都没动一下,它还能往外漏液体,这就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最基础的机械能力不过关。 这类问题一般就三个原因:要么接口没拧紧,要么密封件老化,要么制造标准宽得离谱,换句话说,这不是高科技失败,是扳手没用好,就像还没开跑,就先把裤子尿湿了。 再追根溯源,“光辉”的身世本就决定了它麻烦不断,1983年立项,2015年才算勉强服役,整整折腾三十多年,期间最热衷的不是研发,而是“全球淘宝”。 发动机找美国的,雷达用以色列的,座椅是英国的,密封件来自欧洲,零件标准五花八门,互相之间还不兼容。 这种拼装方式,就像把美式螺丝、欧式插头、英式规格的全塞进一个壳子里,你说它不出问题才叫离谱。 所谓“65%国产化率”,算来算去也就剩机壳和线缆是本土制造,结构不稳定,是注定的,负责造它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更是出了名的问题集中营。 他们造的“北极星”直升机,事故一半以上都和机械故障有关,连“维克兰特”号航母都下水多次整不明白,漏水这种事,对他们来说都算是“正常发挥”。 更尴尬的是,“光辉”不但问题多,价格还贵得要命,97架飞机卖74亿美元,也就是说一架七八千万美元。 这个价都已经摸到F-35五代机的脚后跟了,反观别国的同级战机,价格甚至不到它的一半,你花着五代机的钱,买回去的却是三代机水准,这是哪门子的买卖? 偏偏就在漏水前一天,印度防长还在台上卖力推销,莫迪更是把这战机吹成“国防自主的重要象征”。 结果第二天塑料袋挂满一排,液体往下淌,直接给领导人的宣传来了个正面打脸,这也不是第一次在国际场合翻车了。 去年同一个航展,“光辉”先出现座舱黑屏,不得不返航;换了备用机又出现电子故障,直接迫降,如今再来这波“漏水秀”,买家能放心才怪。 中东国家看到这一幕,估计连报价单都懒得拿。阿根廷之前因为英国部件问题退订,如今看这表现,更是雪上加霜。 一个道理永远不会变:真实工业实力不是靠吹出来的,在那一排晃荡的超市塑料袋前,所有宣传、外交辞令、包装故事,都显得那么苍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