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日本保守派人士、企业家三木慎一郎昨天(11月18日)写道:“中国媒体发布的视频经

日本保守派人士、企业家三木慎一郎昨天(11月18日)写道:“中国媒体发布的视频经过剪辑,使之看起来像是在对日本进行训诫,而训诫的依据是会后在电梯前发生的一段随意对话。这是中国宣传的典型例子,他们无法在实质内容上取胜,所以就利用离场的那一刻来制造戏剧效果。” 这个逻辑非常不正确。日本外务省主动派司局级官员来华解释,这是我们主动进行的“宣传”吗?将正常交流片段进行传播,如果日本真行得正、坐得端,又何惧镜头记录? 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的背景。日本外务省为什么会主动派司局级官员跑到中国来?难道是来北京旅游的吗?显然不是。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沟通和解释,尤其是高市早苗戳的“窟窿”。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棘手的议题,才有了这次会面。所以,与其说是中方在刻意设置一个“宣传”的舞台,不如说是日方自己带着议题走进了这间会议室。会后的交流,无论发生在哪里,都是整个外交互动的一部分,不能被轻易地割裂开来。 三木先生强调“外交是在会议室里进行的”,这个观点放在几十年前或许没错。但在今天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每一个瞬间都可能被记录、被传播、被放大。 会议室里的正式辞令固然重要,但走廊里、电梯前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往往更能传递出真实的氛围和情绪。镜头本身是中立的,它记录的是客观发生的事实。 如果当时日本官员的表情是轻松的,姿态是自信的,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恐怕都很难让人产生“被训诫”的观感。画面之所以让一些人感到“难受”,根源可能并不在于拍摄者的角度,而在于画面中人当时的状态。 将一段正常的交流片段传播出去,怎么就成了“无法在实质内容上取胜”的宣传了呢?这本身就是一种奇怪的逻辑。真正的自信,应该是开放和坦荡的。如果自己的立场站得住脚,解释得清楚,又何必害怕一个镜头的记录呢? 外交不仅仅是关起门来的谈判,它同样也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沟通。公众通过这些片段来感受两国关系的温度,理解各自政府的立场。如果连这点“阳光”都承受不住,反而去指责记录和传播本身,那是不是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呢?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场关于叙事的争夺。三木先生的言论,试图将日本塑造成一个被“恶意剪辑”和“宣传攻势”所害的受害者形象,从而回避了画面背后可能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而将这段视频传播开来,也并非是什么精心策划的大动作,它更像是一种即时反应,一种对现场气氛的自然呈现。 在镜头无处不在的今天,外交官们的一言一行都被置于放大镜之下,这本身就是现代外交的一部分。谁能更适应这种新常态,谁就能在舆论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那么,对于这件事,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评论列表

用户48xxx21
用户48xxx21 4
2025-11-19 22:56
要做让他们天天提抗议的事。一直坚持下去,不要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