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0年,一正部级官员主动离休回乡,务农19年,拒绝重返政坛:我还有债没还完。

1970年,一正部级官员主动离休回乡,务农19年,拒绝重返政坛:我还有债没还完。   1989年的寒冬,87岁的喻杰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还反复问着身边人:“山上的雪大不大?楠竹没被压坏吧?五保老人的棉被都送到位了吗?”   直到听到肯定答复,这位老人才安然阖目。   没人能想到,这个临终还牵挂着山林和乡亲的老人,曾是站在国家财经领域前沿的高官,他用一生书写的,是“青山傍绿水,忠诚印寸心”的赤子篇章。   1902年出生的喻杰,打小就带着湖南人的刚强。   1926年北伐的号角吹响,他毅然投身洪流;1930年红军路过家乡,他又带着200多名同乡青年加入队伍,跟着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长征路上,他当起红六军团供给部长,背着粮袋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硬生生为队伍筹出了救命的粮草,多少战友靠着他筹集的物资熬过了雪山草地。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挑起重担,从西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长到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副部长,再到中央监委驻财政部监察组长,手里管着全国的“粮袋子”“钱袋子”。   连续三届当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做全国政协常委,实打实的国家栋梁。   可谁也没料到,这位京城里的大官,会在1970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1966年后那几年,喻杰受了不少迫害,妻子陈希也在1968年含冤去世,1970年1月,经周总理批准离休,老上级王震劝他留在北京,说能享享清福。   他却摆了摆手,说:“回老家更好,中国历来有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的传统,我留在北京反而给国家添负担。”   就这样,他带着简单的行装,带着从孤儿院抱养的小儿子,回到了阔别四十多年的平江嘉义丽江村。   回到家乡一看,喻杰心里不是滋味,当年离开时的青山没了踪影,山上光秃秃的,村民们守着穷山恶水过苦日子,连用电都成问题。   他当天就召集村干部和老农,绕着村子转了一圈又一圈,摸清情况后,他拍板定下两条路:封山育林恢复生态,建小水电站搞活经济。   建水电站要185万元,国家拨款远远不够,喻杰想起搞经济的老办法,牵头搞社员集资入股。   他先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4万多元捐了出去,那可是他攒了好多年的积蓄。   村民们见老部长都这么拼,纷纷跟着出钱,短时间就凑了120多万元,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小水电就这么在山里建了起来。   后来村里陆续建了6座水电站,15台机组转起来,不仅村民用上了便宜电,村集体还有了稳定收入。   种树方面他更上心,年过七旬还拄着拐杖巡山,和村民定下“封山公约”,偷挖一棵竹笋罚5元,举报奖励1元。   有回村干部偷偷挖了3棵竹笋想给他尝鲜,他当场黑了脸,自己掏了15元罚款,跟全村人说:“规矩面前没人能搞特殊。”   他见村里铺张浪费风气重,还联合税务干部写了筵席税条例报给中央,带头刹住歪风。   更让人佩服的是,国家想请他回北京当官,却被他直接拒绝。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财政部许了住房医疗等好处,请他回去当顾问,他竟摇了摇头,说:   “我能活着回来,对比那些埋骨他乡的战友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我回来就是给家乡还债的。”   没人知道,他说的“债”是什么。   直到后来大家才明白,当年他带出去的200多同乡青年,只有他活着回来,那些牺牲的战友托付的“让父老过好日子”的承诺,他一直记在心里。   这份债,是对战友的生命之诺,也是对乡亲的幸福之诺。   喻杰的清廉更是刻在骨子里,大儿子两次找他安排工作,他都劝儿子回家种地;小儿子和长孙在北京读完中学,他直接送回乡下务农,全家11口人10个在家种地。   1985年组织批了他部长级待遇,他说:“老百姓还不宽裕,待遇太高就离群众远了。”   财政部要给他配20多万的小轿车,他让把钱捐给贫困乡修路。   他自己住土坯房,吃自种的菜,去世时只剩800元存款和一本记着革命往事的回忆录。   有人说他傻,放着京城的福不享,偏要回山里吃苦,可喻杰心里清楚,当官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做事。   他建的不只是水电站和青山,更是共产党人在群众心里的丰碑。   如今的丽江村郁郁葱葱,成了远近闻名的“金山”,那些转起来的水轮机,那些迎风挺立的树木,都是他一生的答卷。   青山不会忘记,那些为百姓办实事的人;人心不会忘记,那些把承诺刻进生命的人。   若问初心是什么模样,看看喻杰就知道——是功成身退的选择,是反哺桑梓的实干,是清廉一生的坚守。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喻杰这一生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瞬间? (信源:好家风•好传承 | 一生的长征——巴陵清风)

评论列表

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 2
2025-11-19 12:36
向革命老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