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身体很诚实?越南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外嫁中国的女性,越南排名第一,有近20万人。 而排在其后的,都不超过10万人,所以他们是遥遥领先! 常说越南人挺仇中的,或者说挺排斥的。 也许只能说他们很矛盾,毕竟有那么多历史恩怨在,但现实又是我们先发展起来了,他们总不能有机会不用,有生意不做吧? 要说越南人心里那点复杂情绪,确实有来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些边境摩擦、历史旧账,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宣传,让不少越南老人提起中国就忍不住皱眉头,甚至会跟晚辈念叨“要离北边的邻居远些”。 可有意思的是,这种情绪往往到了年轻人这儿就打了折,尤其是边境线上的姑娘们,她们更清楚隔一条河的生活差距有多大。 越南2025年的人均GDP刚摸到4100美元,边境省份的贫困率超过20%,很多农村家庭的姑娘初中毕业就只能去工厂做流水线,一个月拼死拼活挣的钱换成人民币还不到两千块。 而河对岸的中国广西,随便一个电子厂的普工月薪都能拿到五六千,要是肯去崇左的甘蔗场帮忙,旺季一个月赚八千都不新鲜,这三倍的收入差距,比任何历史故事都更能打动人心。 家住越南芒街的阮氏香就是个典型例子,她2023年嫁给了广西东兴做跨境贸易的小伙子,如今在夫妻俩开的小店里卖越南水果。 之前她在芒街的制衣厂上班,每天工作12小时,工资却只有中国工人的三分之一,还没任何社保。 相亲时男方说“以后不用再熬夜赶工”,这话比任何甜言蜜语都管用。 现在她不仅学会了流利的中文,还能用微信收款、用拼多多进货,逢年过节给越南的家里寄钱,父母逢人就说“女儿嫁对了地方”。 像阮氏香这样的姑娘不在少数,广西凭祥、云南河口这些边境城市,随处能看到带着越南口音的媳妇在菜市场砍价、在超市结账,她们的嫁妆可能是一箱子越南咖啡,但眼里装的都是把日子过好的踏实劲儿。 这种“身体诚实”可不只体现在嫁过来上,生意场上的越南人更是把务实刻进了骨子里。 嘴上可能说着“要支持本土产品”,转身就把中国产的电动车骑得飞快——越南街头跑的电动车里,中国品牌占了七成以上,价格比本土货便宜三成,电池还耐用。 边境的边民互市更是热闹,每天交易额超过2亿元,越南的火龙果、榴莲装着中国的货车进境,中国的手机、小家电又坐着越南的摩托车分销到各地。 要知道中国是越南连续19年的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冲破2500亿美元,越南近三分之一的出口都靠中国市场吃饭,这种绑定关系,哪是几句“排斥”的话就能拆开的。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看似“排斥”的表象下,藏着的全是亲近的刚需。 越南的年轻人嘴上可能吐槽中国游戏“太氪金”,但晚上熬夜打《王者荣耀》越南服的还是他们;大妈们可能在集市上跟中国商贩讨价还价时摆着脸,可转身就追着看中国的古装剧,还会用翻译软件查台词。 就连越南的官方态度都透着这种矛盾,一边偶尔搞点小动作刷存在感,一边又拼命吸引中国企业投资——2025年持证来中国打工的越南劳工比前年多了23%,越南政府自己都在推动正规劳务输出,毕竟这些劳工寄回国内的钱,是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有人说这是越南人的“双重标准”,其实倒不如说是普通人的生存智慧。 历史恩怨是长辈的故事,可自己的房租、孩子的学费却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越南姑娘嫁去中国,图的不是虚无的“外国身份”,而是能踏实上班、安稳生活的环境;越南商贩跟中国做生意,求的不是所谓的“亲近”,而是真金白银的利润。 就像东兴口岸那些每天往返的越南人,早上带着越南的特产过来,晚上装着中国的货物回去,他们不会纠结历史上谁对谁错,只知道多跑一趟就能多赚一点。 近20万外嫁中国的越南女性,背后是20万个关于生活的选择。 她们或许听过长辈讲的旧故事,或许也被问过“为什么要嫁去中国”,但她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那些嘴上的“排斥”,更像是一种情绪上的惯性,而身体的选择,才是对现实最清醒的判断。 毕竟在柴米油盐面前,所谓的“仇中”“排斥”,远不如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个温暖的家来得重要。 这不是忘本,而是普通人最实在的生存逻辑,越南人用近20万的数字证明了这一点,也把“身体很诚实”这几个字,写得明明白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