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三伏天五件事不要做,小心留下病根.

日常碎片PLOG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五点. [一R]忌贪凉 《黄帝内经》说:“病起于过用,需防因暑取凉。”电扇、空调有助于人们防暑降温,但是过度贪凉,反而损伤阳气。开着空调过夜,用凉水冲澡,沐浴后湿着头发入睡……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中气内虚,令暑燥和湿邪趁虚而入。容易生湿生寒,产生淤血. [二R]忌生冷 “多食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三伏天,最好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饮食不宜过凉,因为寒凉损伤脾的阳气。此外,三伏天最容易“病从口入”。饮食要格外注意,忌吃生冷、变质的食物。 [三R]忌大怒 极端天气下,人的情绪容易出现较大波动。过喜过怒,都会使人气血逆乱,导致急症发生。《黄帝内经》讲:“使志无怒,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情绪平稳,心气舒畅,自然神清气爽、身心安适。清静养神,又有助于脏腑运化,从而外邪不侵、内疾不生,抗病力自然增强。三伏天,调息凝神,心静自然凉,非常有助于身体健康。 [四R]忌大汗 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亦属于阴。中医理论却认为,“汗为心之液”。汗液的生成,离不开阳气的参与。就是说,出汗的同时,会大量损耗阳气。三伏天锻炼,应以微微出汗为宜,最忌大汗淋漓。古人称作“沾濡汗出”,就是运动到衣服沾湿,而没有湿透的程度,对人体最有益处。 [五R]忌潮湿 《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意思是湿邪伤人,往往是自下而上入侵。暑湿的形成,往往与地表水分上蒸有关,因此侵入人体时多是自下而上。三伏天哪怕再热,也不要赤脚在家里跑,更不要坐在冰凉的地板上。因为钢筋混凝土并没有接地气,反而容易生寒生湿.三伏天本就多雨,湿气重的人更加应该注意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