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藏着五万日本人:不旅游只扎根!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早从上世纪90年代上海搞浦东开发,日企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波接一波杀进来,松下、索尼、丰田、佳能、三井住友……一大堆世界500强把中国总部或者亚太总部砸在上海,长宁、闵行、浦东到处是日企写字楼。 现在上海日本商工俱乐部的会员企业都飙到2204家了,光长宁区登记在册的日企就超过1700家,说上海是日企在华的“大本营”一点都不夸张。 企业过来了,人自然也跟着扎了根。这些日企不搞零散招聘,直接把本土骨干整建制“空运”过来,配偶、孩子一个都不少。 古北小区早就成了“小东京”,这里的房产中介报房源都得备着双语介绍,8万到12万一个月的高端公寓,日企员工租起来眼睛都不眨——公司给的住房补贴全兜了,算下来自己花不了几个钱。 教育配套更绝,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日本国际学校在这儿开了好几家,孩子从穿开裆裤开始就在上海上学,中文说得比一些南方人还溜,等高考一结束直接飞东京上大学,完了说不定又被派回上海工作,形成了“扎根闭环”。 疫情那两年最能看出门道,欧美老外买机票逃难似的往回跑,上海的日本常住人口反而逆势涨了一截。 原因很实在,日企给外派员工开的薪资是国内白领的两三倍,就算疫情期间没法回国,拿着高薪住着免租豪宅,谁愿意走? 三井物产在上海的团队都有200多人,是除日本本土外的东亚最强阵容,这些人里一半以上都在上海住了五年以上,有的甚至把父母都接过来养老,小区里遛弯的日本老人比在大阪街头都常见。 这些人可不是来旅游的,他们深度嵌在上海的经济脉络里。金属机械、资源化工这些日企密集的行业,技术骨干几乎都是日本籍,临港新挂牌的日企产业园刚揭牌,就有150多家日资企业抢着入驻,连养老、动漫这些新兴领域他们都在悄悄布局。 值得留意的是,不少日本企业家还拿了上海的白玉兰奖,表面看是荣誉,实则说明他们已经摸清了本地的规则,融入得比想象中更深。 咱们中国人向来包容,楼下开个日料店会去捧场,街上碰到日本邻居也会点头问好,但包容不是没边界。 五万多人的群体,长期聚居形成独立的生活圈,经济上掌握着不少行业的核心资源,真到特殊时候,这些扎根几十年的“老住户”会站在哪一边?上海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但主动权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古北的樱花再好看,也得种在中国人的土地上;日企带来的资金再诱人,也不能让城市的核心脉络被别人拿捏。守住底线不是排外,是让这座城市永远姓“中”,这才是上海真正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