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9年,160师师长张志信把独子张力,调到最危险的侦察连。妻子打电话到前线,

1979年,160师师长张志信把独子张力,调到最危险的侦察连。妻子打电话到前线,吼道:“张力是咱家独苗,你把他往火坑里推?他要是有三长两短,你别回家了!” ​电话那头的声音几乎刺穿耳膜,张志信握着听筒的手紧了又紧。他能想象妻子成翠芳此刻泪流满面的样子。这位从枪林弹雨中走过的老兵,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着。 ​他何尝不心疼?张力是他们三十多岁才得的独子,是家里唯一的血脉。可他是师长,成千上万的战士都在看着他的决定。 ​战场上的形势容不得半点私情。侦察连是部队的眼睛,需要最勇敢的战士。张力在医院胃病还没好利索,一听说要打仗,立马就办了出院。 挂掉电话的那一刻,张志信靠在冰冷的土墙边,指尖还残留着听筒的余温,喉咙却堵得发慌。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张揉得发皱的照片,照片上是张力十八岁参军时拍的,眉眼间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这孩子打小就跟着部队长大,听着军号声学会走路,看着训练场上的战士们学会敬礼,参军入伍是他念叨了十几年的梦想。 没人比张志信更清楚侦察连意味着什么。那是深入敌后刺探情报的尖刀,每一次任务都是在鬼门关前走一遭,随时可能面临伏击、被俘甚至牺牲。战友们私下里都劝过他,“师长,把小张安排在后勤或者指挥部,一样能为部队出力,没必要去冒那个险”。张志信只是摇了摇头,他知道这些劝说里藏着善意,可他更明白,作为一师之长,如果连自己的儿子都护着躲着,怎么去说服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战士,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奔赴战场? 张力到侦察连报到的那天,特意绕到师长办公室门口,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爸,不,师长,保证完成任务!”少年的声音带着刚出院的虚弱,眼神却亮得像战场上的星光。张志信盯着儿子消瘦的脸颊,想起妻子电话里的哭喊,心脏像是被钝器反复敲打。他想说些叮嘱的话,想问他胃病有没有再犯,最终却只化作一句冰冷的“服从命令,注意安全”。看着儿子转身离去的背影,他悄悄别过脸,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无人察觉的湿润。 部队里渐渐有了风声,说张师长对自己儿子太“狠”,连独苗都舍得往最危险的地方送。可这些议论声,反而让战士们的士气更足了。有个来自农村的小战士私下里说:“连师长的儿子都冲在前面,咱们还有啥好怕的?跟着这样的长官打仗,值!” 张志信听到这话时,正在擦拭自己的配枪,枪身被磨得锃亮,就像他坚守了一辈子的军人信念——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情感、家庭血脉,都得往后靠。 成翠芳再也没给前线打过电话,张志信知道,妻子是在跟他赌气,也是在默默承受着担忧。每一次侦察连执行任务,他都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办公桌上的作战地图被他摸得发亮,目光总不自觉地停留在敌后那片标注着红色警示的区域。有一次侦察连遭遇伏击,伤亡惨重,消息传回指挥部时,张志信手里的钢笔“啪”地掉在地上,他强忍着颤抖的双手,下令全力救援,直到确认张力平安无事,才在无人的角落深深吸了一口气,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 有人说张志信太不近人情,连自己的儿子都能当成“棋子”。可只有真正上过战场的人才懂,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没有什么师长的儿子,只有战士和战友。张力在侦察连里从没提过自己的身份,跟着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风餐露宿,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像极了年轻时的张志信,也像极了千千万万为了守护家国,甘愿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 张志信不是不爱儿子,只是他的爱里,藏着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给了张力生命,却更希望儿子能明白,一个男人、一个军人,肩上扛着的从来不止是家庭的期盼,还有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容不得半点退缩,也容不得半点私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