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突然宣布了。 11月16日他对外表示,伊朗当前没有进行铀浓缩,所有核设施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管之下,同时再次强调和平利用与保留相关权利。这句话把节奏点亮了。 具体到规则,2015年那份核问题协议对浓度和库存设了上限,3.67%和约300公斤,并把阿拉克项目做了降规格改造,这些条款都写得很细。 时间往后推,2018年美国退出后,伊朗分步减少自我约束,先扩大产量,再扩展设备布局,这些变化在多份机构通报里都能找到记录。 核查层面也有起伏。国际原子能机构装过摄像头、打过封条、做过例行采样,伊朗一度降低现场访问频次,后来据报道在技术共识后又部分恢复监看设备。 拿区域内的做法对照一下,阿联酋的巴拉卡核电走的是外购燃料路线,争议较小;伊朗坚持保留自主选项,分歧点主要集中在这里。 拉回到需求侧,布谢尔机组在运,新机组在建,长期燃料完全依赖进口当然可行,但伊朗更倾向把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一点他们反复强调过。 落到设施,纳坦兹与福尔多一直是关注焦点,一个是大型园区,一个在山体下方,机构的核查重点多年未变。现在提出“全面受监管”,本质上是在强化这一框架。 从表述看,这次是处于停止状态,但并未放弃相关权利。外界接下来会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下一份简报,看现场记录是否匹配说法。 对外部反应,多家媒体提到,美以内部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主张继续施压,有的更看重技术核查先行。可以预期,舆论与技术路线会并行推进。 伊朗把话说到这,等于把压力往技术层面引。只要核查链条完整、记录清楚,外部质疑就需要拿数据来佐证,这会让口水战降到次要位置。 同时,这也是一种留空间的操作。暂停可以随时调整,恢复与否看外部环境是否出现对价,这一点他们在措辞里留得很明白。 区域安全的节律也会受影响。若机构报告显示活跃度下降,紧张度有望降低;反之,如果库存、设备状态没有变化,争议点还会回到原处。 最后把关注点落实到两条线上:一看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现场记录、摄像与采样数据;二看库存与设备运转状态的月度变化。话怎么说不重要,记录怎么写最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