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想子家的车起火原因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 整个起

想子家的车起火原因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 整个起火链路可以总结为:冷却液防腐不足 → 腐蚀冷却系统金属管路 → 产生导电金属颗粒 → 颗粒随冷却液迁移并在电芯间积聚 → 桥接电芯正负极引发短路 → 局部高温触发首个电芯热失控 → 热失控在电池包内蔓延 → 最终导致整车起火。其中说的“极端情况”通常指的是长期使用后腐蚀产物的积累达到临界点,或者车辆经历持续高强度充放电(如高速行驶、快充)导致冷却系统负荷最大、温度最高,从而加速了腐蚀和短路的风险。 那么此次事故到底怎么会发生?车企内部怎么管控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内部降本,一个是内部验证。为什么说是降本?车企的老套路,冷却液也不例外,A点大概率就是巴斯夫的G30,这款冷却液价格本来就高,要做降本来发,理论上性能、验证充分,成本优先,而澳卡威成本优势又明显,至少可以降本40%以上,所以一直作为国产替代方案,其作为B点开发极大可能。而切换B点,验证方案是要上决策会,方案还得包含售后验证方案要么就是搭载整车耐久,要么就是整车耐久+零部件独立试验,要么就是零部件整体台架试验这三种方案,就零部件整体台架试验成本最低,想子家肯定选了这个方案,认为可以替代整车能充分验证,当然这个内部流程发起,肯定是每个部门要过的,这里面的环境部门,比如热管理、动力电驱、动力电池、增程系统等一个都不会少。因为有A点,所以售后到底是A点个B点独立管理,还是全部切换B点,但是切换程B点,那么就会带来什么?除了成本低,还有就是原来A点和B点肯定存在添加剂不一样,混用后内部成分离子变得复杂,你又没做整车+零部件试验做评估,这不明摆着让风险等级提高吗?但这又会和售后扯皮了,售后肯定会说A点没有降本收益,能不能排空单个循环的冷却液进行更换,如果不能混用,需要明确风险和处理方案。这几年还牵扯到电导率问题,售后冷却OEM做的比较好的且只有一种的就那么几家,蔚来、特斯拉、问界、其他基本都有混用好,上升VPIT和专题汇报决策吧!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