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七国集团外长突然发布了联合声明。 这份声明把话挑明,点名中国的三件事:不要向俄方提供支持,不要在台海动武,不要限制稀土出口。我的态度很直接:外部的口头指令不构成约束,事情得按公开规则、按事实落地。 先把援俄这条摆清楚。近两年,美欧把一些中国企业列进次级制裁名单,理由集中在机床、芯片、光学器件等工业品流向问题;与此同时,中国自2020年起实施出口管制法,军民敏感物项靠许可清单管理,企业合规逐步完善。对照看,美欧自己不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这是他们的选择与安排。结论很简单:谁也不能用一句“不得”来凌驾在别人的法律和清单之上。 再把交易结构说透。据海关公开信息,对俄贸易以民用商品为主,汽车零部件、家电、日用工业品占比不小,敏感品类按许可执行。与外界的泛化指控对比,企业层面的风控在加强,违规成本在抬高。要点还是那句:合规是底线,外部话语不该把正常往来一棍子打死。 换到台海。解放军的例行演训有通报、有划定海空域,近两年环台课目频次提高;同时,商船航线和客运航班保持运行,两岸货运还在走。与之对照,美方舰机高频出现在相关海空域,摩擦概率被动抬升。更有效的降温方法是减少外来干扰,把沟通渠道和通行秩序维护好。 再补一笔台海的基本面。区域内的产业链交织很深,电子、航运、金融服务都需要稳定窗口期。外部把“动武”挂在嘴上,不会带来稳定,只会给市场传递噪音。把话说回去,维持常态、控制风险,才是各方都能接受的路。 第三条是稀土。中国在采选、分离和磁材生产环节占据大头,这是产业积累的结果。2023年中国对镓、锗、石墨实施出口许可,这些都在公开公告里,不存在全面禁止稀土出口的情况。对照看,美国、日本等也对先进芯片、关键材料设许可门槛。要点很清楚:关键材料的出口管理是通行做法,不是某一方的“特例”。 再看供应链的应对。欧洲提出关键原材料本土化项目,澳大利亚、美国也在推稀土矿与分离厂,说明大家都在补短板。站在产业角度,最稳的方案是多点布局与透明规则,而不是用一句“不得限制”压别人放弃正常的许可管理。 说到回应,中方公开表达了立场:不接受对内外事务的指指点点,反对外部干涉。这类表态并不新鲜,核心就是一句话——按规则沟通,按事实办事。 把三件事串起来看,逻辑是一体的:军贸与民品要分清,海空活动要通报,关键材料要依法许可。谁也不可能用一纸声明改写他人的法律和产业运行。 对读者来说,抓住两点就够:第一,合规与透明是底盘,越到关键时候越不能乱;第二,开放与合作不是单边口号,要靠可验证的安排撑住。 外部会议还会开,话也还会说。我们把自己的清单管好,把演训、通关、许可这些具体环节做细,别人就难以把风向带偏。 这场围绕援俄、台海、稀土的拉扯不会一夜结束,但可以一步步把噪音降下来。用规则对接,用事实落地,让节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