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一句话,引来中国雷霆反击!东京街头竟然爆发抗议!仅仅几天,日本民意风向大变。高市早苗恐怕没有料到,她亲手点燃的这把火,烧得最旺的居然是自家的后院。 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时,抛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论调。 她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并强烈暗示可能派自卫队武力介入。 这番表态非同小可。这是日本现任首相首次在正式场合,将台海局势与日本的国家“存亡”直接挂钩。 此前的日本政府,对此一直采取模糊策略,从不敢轻易越过这条红线。 高市早苗的言论,彻底打破了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她甚至具体描述:“如果使用战舰并伴随行使武力,无论怎么想这都是有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的情况”。这无异于在玩火。 北京的反应异常迅速且强硬。从11月13日开始,一套组合拳在72小时内密集打出。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召见日本大使,当面斥责高市的言论是“危险挑衅”,措辞极为严厉。 紧接着,风向开始转向普通民众。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罕见地提醒本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国航、东航、南航等主要航空公司,几乎同时推出了赴日航线的免费退改签政策。 信号已经再明确不过了。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而是可能影响无数人钱包和饭碗的实质性措施。 寒意迅速从外交领域,传递到了经济和社会层面。 11月16日,反制措施再度升级。中国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建议学生们谨慎规划赴日留学。 同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东部战区在黄海展开实战化演训,目标直指“相关国家干涉台海的错误言行”。 最震撼的警告来自中国外交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日英双语信息。 那句“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中方必将迎头痛击”,被日本媒体广泛解读为前所未有的最后通牒。 面对中方雷霆万钧的系列反制,高市早苗却选择了硬扛。 她拒绝撤回自己的言论,坚称其表态“符合日本政府一贯立场”。这种顽固态度,彻底引爆了日本国内的舆论场。 就在高市发表言论两天后的11月9日,富士电视台的民调还显示,有高达82%的观众认为她的言论“妥当”。 当时,日本社会似乎还沉浸在右翼政客编织的强硬幻梦中。 然而,仅仅一周之后,情况发生了惊天逆转。 11月15日至16日,日本共同社发布的最新民调显示,对高市言论的反对比例飙升至44.2%,与48.8%的支持率几乎持平。 反对率在一周内急剧攀升,民意的分裂清晰可见。 是什么让日本民众的态度骤然生变?答案写在了东京街头。 11月15日,上百名日本民众聚集在首相官邸前,他们高举着“高市下台”、“我们不需要煽动战争的首相”等标语,情绪激动。 抗议活动持续到了第二天。有民众在接受采访时愤怒地表示,高市早苗上台“不到一个月就几乎毁掉了中日关系”。 他们担忧的,是实实在在的和平与生计。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市意图“煽动危机为扩军找借口”,他更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日本无权插手”。 这代表了日本政坛内部一股清醒的声音。 另一位前首相石破茂也表达了忧虑。他认为高市的言论近乎于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将严重误导日本未来的安全政策。 历届政府小心翼翼维护的战略模糊空间,被高市轻率地戳破了。 在野党同样炮火猛烈。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斥责高市的言论“越界、轻率”,不仅让中日关系陷入严峻局面,更可能引发可怕的经济反噬。 经济界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野村综合研究所迅速发布了一份估算报告,如果中国游客数量锐减,日本经济损失将高达2.2万亿日元,这相当于日本全年经济增长率的一半以上。 这份报告像一块巨石投入水中,在日本社会激起千层浪。 旅游、零售、航空等行业已经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 民众开始意识到,政客的豪言壮语,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人。 法律界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法政大学教授赵宏伟指出,日本的新安保法明确规定适用对象是“他国”,而日本政府并不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 因此,高市的言论在法理上根本站不住脚。 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则直接批评,将台湾视为“存亡危机事态”违反日本宪法“专守防卫”的根本原则。这触及了日本战后和平主义的根基。 抗议民众中,有许多人提到了历史教训。 他们强调,日本曾经就是以所谓的“存亡危机”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 就在风波持续发酵的11月16日,中国海警船编队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进一步强化主权宣示。 高市早苗的这场政治豪赌,已经在中国坚决的反制和日本国内汹涌的民意面前,显现出败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