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哈萨克斯坦突然宣布了文字改革计划。 2017年起,哈方启动把本民族语言从西里尔字母改成拉丁字母的进程,原定到2025年完成,后来改为分阶段推进。这一步指向很清楚,缩弱俄语的公共位次,路径与当年乌克兰的语言调整有相似之处。 哈境内俄罗斯族比重约十五个百分点,俄语在教育、法律文本和行业沟通里长期沿用。乌克兰东部在俄语退位过程中出现剧烈撕裂,这个对照摆在那儿,哈方如果处理不稳,就会牵动社会关系。 语言这东西从来都不只是“写字说话”的工具,往深了说,是一个国家的身份烙印,更是族群之间沟通的桥梁。哈萨克斯坦这波字母切换,表面看是文字形式的调整,骨子里藏着的是对“去俄化”的执念,可这份执念能不能落地,落地了会不会捅出篓子,光靠“分阶段推进”这五个字根本打不住。 谁都记得乌克兰当年的教训有多深刻。本来俄语在东部地区就是主流,学校教课、政府办公、邻里聊天全靠它,结果语言政策一收紧,直接把东西部撕裂成两半。亲俄派觉得自己的文化被抛弃,民族情感受了重创,街头抗议、地区对立一波接一波,最后甚至演变成武装冲突,整个国家陷入长期动荡。哈萨克斯坦境内15%的俄罗斯族,看似比例不算高,可这些人在教育、法律、工业这些关键领域扎根多年,俄语早就是他们工作生活的“硬通货”,突然要把西里尔字母换成拉丁字母,相当于硬生生把他们熟悉的沟通体系打乱。 想想看,一个在法院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法官,一辈子都在用西里尔字母书写法律文书,突然要改用拉丁字母,先不说书写习惯要彻底推翻重来,单是担心文书翻译出错、条款理解偏差,就足够让人头疼。学校里的老师更是两难,课本要重新编写,教学方法要彻底调整,已经习惯俄语授课的学生,突然要适应新的字母体系和教学语言,学习效率会不会受影响?这些现实问题不解决,所谓的“文字改革”不过是纸上谈兵,甚至可能变成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更值得琢磨的是,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关系远比乌克兰复杂。俄罗斯不仅是哈萨克斯坦的邻国,更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安全依托,两国在能源、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绑定极深。俄语在哈国的普及,本身就是历史形成的结果,是两国长期交流融合的见证。现在强行弱化俄语的公共地位,难免会让俄罗斯觉得“被疏远”,进而影响两国关系。地缘政治这盘棋里,一步走错就可能满盘皆输,哈萨克斯坦想通过文字改革强化民族认同没问题,但把俄语当成“对立面”来削弱,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而且文字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配套的教育体系、法律保障和社会共识做支撑。哈萨克斯坦把原定2025年完成的计划改成分阶段推进,本身就说明改革难度远超预期。可就算分阶段,也得有清晰的路线图和缓冲期吧?比如给俄罗斯族群体提供足够的语言培训,保留部分俄语服务窗口,避免一刀切式的禁令。要是只追求“改革速度”,忽视了不同族群的接受度和实际困难,很可能会重蹈乌克兰的覆辙,让文字改革变成社会撕裂的“催化剂”。 民族认同的强化,靠的不是否定历史、割裂文化,而是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凝聚共识。哈萨克斯坦想要确立本民族语言的核心地位,完全可以通过加强母语教育、推广民族文化来实现,没必要非要通过弱化俄语来达成目标。毕竟,一个稳定的社会,从来不是靠“非此即彼”的对抗建立的,而是靠相互理解、包容共生的智慧维系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