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央媒省媒聚焦!岳阳港,杠杠滴!

冬日的长江,江面开阔,货轮如织。11月13日,“我家住在长江边”之“沿着长江看交通”媒体行活动第三站走进岳阳。来自中央及省市级媒体的记者们沿江而行,实地探访长江岳阳段航运安全畅通的保障举措与绿色高效港口的跨越式发展。

疏通“黄金水道”梗阻

海事护航保畅通

“现在界牌水道比以前更直、更深了,跑起来更快、更安全。”“豫信货”轮的二副陈晶望着改槽后的航道欣然一笑,“如今一趟能多载1500吨货,跑一趟较去年多赚2万元。”

这真切的笑容背后,是长江界牌水道从“梗阻”到“通途”的深刻变迁。作为连接洞庭湖与长江干线的航运要冲,长江岳阳段历来是“黄金水道”的关键节点。然而,近年来受“汛期反枯”等异常水情影响,长江界牌水道河段泥沙淤积加剧,长期呈现“头冲尾淤、右缘淤展”的演变态势,一度成为长江中游航道的“肠梗阻”。

“这段‘梗阻’不仅影响船舶通航效率,而且对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岳阳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胡安帮介绍,面对枯水期水位下降、航道条件复杂等多重挑战,近年来,岳阳海事局未雨绸缪、提前部署,打响了一场“保通保畅”的攻坚战。

面对这一难题,岳阳海事局与长江岳阳航道处协同作战,于今年8月28日成功实施主航道由右槽调整至左槽的“改槽通航”工程。据了解,此次改槽通过非禁航方式实现航道切换,最大限度减少对航运的干扰,做到了航路“无缝衔接、无感切换”。改槽后,界牌水道上段以左槽为主航道,船舶在心滩尾部由右槽平滑过渡至左槽,从根本上扭转了右槽逐年淤积的局面。

为确保改槽安全万无一失,岳阳海事部门调派海巡艇24小时现场驻守,指挥中心实施专屏监控与船舶逐条叫应提醒,全面监控通航环境;如今,7000吨级船舶有望常年满载通行,岳阳港的航运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沿江产业布局与物流体系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绿色胶囊”赋能港口升级

城陵矶打造综合物流枢纽

航道畅通是基础,港口升级则是动能跃升的关键。参加“沿着长江看交通”媒体行活动的一行记者来到城陵矶港,纷纷震撼于眼前的景象——一座长达470米、宽达110米、高达46.5米、面积5.17万平方米,形如“胶囊”的巨型散货料仓横卧江岸,银白色外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据悉,随着2020年城陵矶老港环保提质改造一期工程“胶囊”形散货料仓的建成以及二期工程扩建1条装车线和13号泊位的改造完成,城陵矶港年产量从1606万吨提升至4000万吨,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岳阳城陵矶港务公司副总经理盛正伟告诉记者:“散货料仓被称为‘胶囊’并非仅仅因为其形如胶囊,还因为药丸胶囊有治病之效,我们的‘胶囊’巨型散货料仓治疗了污染环境的病灶。彻底终结了煤炭、矿石等散货作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一名在港区工作二十年的装卸工师傅对改造前后的变化感触很深:“以前作业时粉尘漫天,周边居民都不敢开窗。现在全程封闭作业,工作环境好了,连工作服都能多穿几天才换洗。”

走在今天的港区,草木葳蕤、花香扑鼻,绿化覆盖率已达35%。岳阳城陵矶港务公司技术装备部经理方针介绍,港区全域推进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建设,主要港机设备电动化率和岸电使用率均达到100%。

与此同时,城陵矶港的文化旅游功能也在快速提升。今年4月投入使用的“城港客趸1号”客运趸船,不仅成为湖南省唯一的长江游轮始发港口,更以其独特的设计成为新的城市地标。趸船斜坡道地面镶嵌金属文字内容介绍了港口千年历史,耐候钢护栏展现历史厚重感,周边补植的香樟、垂柳形成错落有致的滨江景观带。

现在乘坐游轮来岳阳的游客,第一眼就能感受到这座千年古港的现代化气息。岳阳城陵矶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水运公司经理李国祥告诉记者:“趸船投入使用后,重庆冠达游轮公司已增加10多个航次靠泊城陵矶港,预计全年将新增境外游客3000多人,全年游轮靠泊将突破100个航次,年客流量预计从5万人次翻番至10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提升铁路疏港能力,并实现装卸机械的远程操控。”盛正伟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智慧港口的期待。

记者从岳阳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根据《岳阳港总体规划》,城陵矶港区已被明确规划为长江中游核心枢纽港、现代化综合性港口物流中心和湖南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未来,港口将继续向集装箱、大宗商品、滚装、冷链等多功能综合性港口转型升级。

从海事部门的精准护航,到港口的绿色转型,一条更加畅通、安全、高效的长江黄金水道,正为岳阳、为长江中上游航运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站在城陵矶港,目送巨轮穿梭、列车轰鸣,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现代化水运画卷,正在长江中游澎湃展开。

摄影: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