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恐怕就是美国防长马歇尔了,他说的一番话,

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恐怕就是美国防长马歇尔了,他说的一番话,让人惊讶,此人的智慧非常不一般!   1950年朝鲜战局激烈时,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媒体上公开扬言,要轰炸中国东北机场,甚至动用原子弹,这个威胁把局势推到危险边缘,也让世界陷入担忧。   就在美军强硬派叫嚷要扩大战争的时候,马歇尔在华盛顿冷静地拿出一份详尽报告:东北有几十座军用机场,驻有上千架米格战机,而苏联舰队已在远东港口集结,美国在日驻军有限,如果引发两线作战,将陷入不可收拾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他提醒国会,中国拥有巨大的兵源,一旦动员全国,美军的补给线将完全崩溃,这番分析直接压住了麦克阿瑟的核计划,杜鲁门最终否决了那场冲动,避免了再一次的世界大战。   在前线,美军陷入另一种困境。志愿军的作战方式对他们来说难以捉摸——白天不见踪影,夜间却突然出现在侧翼和后方,他们不使用无线电,电子监听没用;严寒中不生篝火,连飞行侦察都抓不到踪迹。   这种“昼伏夜行、近战渗透”的打法,让依赖机械化的美军完全适应不了,推进到鸭绿江时,却发现自己被包了个严实。   这种战术优势,源于美方长期低估中国军队,美国情报部门一直把志愿军当作装备落后的农民兵,而马歇尔早已在档案里找到不同的答案。   他研究过红军长征血战湘江的记录,八路军夜袭机场的战例,以及辽沈战役全歼数十万国民党部队的作战报告,这些经历塑造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持久战的精锐之师。   事实证明,首批入朝的三十万人中,大部分来自战功赫赫的第四野战军,美军的轻敌和冒进很快付出了代价。   其实在战争刚爆发时,马歇尔就已经判断“中国一定会出兵”。这是因为他在1946年调停国共冲突时,深知中国人的决策逻辑——不怕打仗,怕的是没有理由的战争。   朝鲜的局势触及中国安全底线,对于新中国,这是必须介入的“有道之战”,当华盛顿多数高层认为中国不会管闲事时,马歇尔却清楚他们会出手,而且是打硬仗的那种。   战线拉锯时,麦克阿瑟仍想打到鸭绿江。马歇尔在五角大楼的作战室里,用沙盘画出三个圈:一个是中国东北的粮仓,一个是苏联援助的雷达站,还有一个是朝鲜指挥部。   他直言,每推进一步就是一万人的代价,还可能把苏联拖进战场,于是他力主停战,并给出选择,要么谈判,要么准备打世界大战。最终谈判开启,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实现“以战止战”的战略目标。   从战略眼光到战术判断,马歇尔的清醒让美国避免了陷入更深的泥潭,他不盲目冒险,也不高估武力的作用,而是看透了战场本质。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智慧在后来的美军决策层没有延续,越南战争,美国又用轰炸逼对手屈服,却再次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直到今天,美国在台海问题上仍沿用“以台制华”的老套路,却忽视了中国军队早已具备区域拒止的实力。   马歇尔早就明白,战争从来不是比谁武器多,而是比谁更能动员人心、掌握节奏。正如他晚年常说的那句话:中国有句老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用了几十年才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