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1月15日,一张来自江西庐山的账单,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账单上的数字是7

11月15日,一张来自江西庐山的账单,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账单上的数字是7.4万元,收款方是当地政府,付款人,是两个月前在那片险峻山峦中遇险的9名驴友。这不是一笔普通的消费,而是一笔救援费用的追偿。这笔钱的背后,是一个生命的逝去,一场动用120余人、耗费巨大公共资源的紧急救援,以及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信号:说走就走的探险,代价可能远超想象。 时间拨回到9月27日。秋日的庐山,层林尽染,风景如画,却也暗藏杀机。11名户外爱好者,在一名组织者的带领下,绕开了所有常规的旅游路线,一头扎进了地图上标记为“未开放”的区域。他们追求的是人迹罕至的刺激,是征服自然的快感。然而,大自然用最残酷的方式回应了这种挑战。一名驴友在行进中失足坠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片陌生的山林里。剩下的10人被困,进退两难,恐惧在暮色中蔓延。 求救信号发出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立刻启动。庐山脚下,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公安、消防、景区管理处、专业的蓝天救援队……超过120名人员带着搜救犬、无人机、绳索、担架等专业装备,在漆黑陡峭的山崖间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这不仅仅是体力的消耗,更是公共资源的巨大投入。每一个救援人员,都冒着与被困者同样的风险。最终,幸存的10名驴友被成功救出,但这场救援的账单,才刚刚开始计算。 两个月后,账单来了。11月15日,当地政府正式宣布,依据相关法规,向获救的9名驴友追偿总计7.4万元的救援费用。这笔钱,精准地覆盖了那次大规模行动所产生的公共成本。这并非江西首次开出这样的“罚单”。早在2024年10月,在奉新县的百丈山,5名违规探险的驴友就被追偿了2万元。2025年3月,庐山西海的一起类似事件中,组织者更是被单独追缴了4000元。一条清晰的脉络正在浮现:江西正在逐步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违规探险行为的“事后追偿”机制。 这个机制的法律基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第82条。条文明确规定,旅游者接受相关组织或者机构的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过去,这条法律更多是沉睡的条款,如今,它正在被唤醒。追偿并非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厘清责任。公共资源属于每一个人,它应该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为少数人的“任性”买单。从百丈山的2万元,到庐山西海组织者的4000元,再到此次庐山的7.4万元,追偿的金额和标准越来越具体,执行也越来越坚决。 在这起事件中,责任的划分同样清晰。活动的组织者,除了要承担经济追偿的主要部分外,还因涉嫌违法组织活动,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其余9名参与者,也分别收到了200元的罚款。法律的天平上,组织者承担更大的责任,参与者也无法置身事外。这种权责对等的处理方式,让每一次违规探险的成本都变得具体而沉重。 目前,9名驴友的追偿费用已经悉数到账,剩下1人的追偿程序仍在执行中。这7.4万元,对于个人而言或许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它所警示的价值,远超金钱本身。它告诉每一个热爱户外、向往远方的人:自由是有边界的,探险不是冒险。在踏入未知的山林之前,请先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评估一下潜在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将他人置于危险之中,是否会透支本就宝贵的公共救援资源。 庐山的这张账单,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也是一记响亮的安全警钟。它提醒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则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才是户外运动永恒的底色。当“诗和远方”的冲动涌上心头时,请务必记住,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安全抵达的路上。每一次安全的归来,才是对家人、对社会、对救援人员最好的交代。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也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评论列表

许愿池里的王八
许愿池里的王八 1
2025-11-16 17:42
必须要收!不然的话这钱就是纳税人出了。像这种自己制造出的危险,浪费公共资源救助,那所产生的费用不让那些没事吃饱了撑着的人自掏腰包,如何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