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拿出积攒的零花钱想献爱心,每人捐出10元却被公益组织拒绝,理由是“十块钱一个人,都说抠”,母亲投诉后,孩子竟被移出群聊,这件事发生在山东,引发不少人对公益门槛的质疑。[谢谢] 涉事的“济宁晓娅慈善公益中心”其实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规定这类组织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问题来了:没有资格为何能公开募捐?公众捐款最终去向如何?这些疑问亟待相关部门调查和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正规的公益机构从不以金额衡量爱心,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曾多次发起“一元捐”“十元捐”活动,淘宝的公益宝贝项目更是凭借每笔几分几毛的小额捐赠,累计达成超600亿笔订单,帮助了数千万需要帮助的人。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公益的本质是善意与尊重,不是价高者得,孩子手里的二十元,可能是他们省下零食,努力攒下的全部,每一份心意都值得被珍视,而非用数字去称量。 目前不少公益组织都提供公开透明的查询渠道,比如在民政部官方的“慈善中国”平台,可以查到组织的募捐资质和年度报告,作为普通人捐款前多一步核实,就能让爱心更安心。 健康的公益环境,不仅需要法律和监管的护航,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性参与,从身边小事做起,哪怕一个举手之劳,一次转发支持,都是温暖的传递。 多数网友都力挺孩子一家,认为公益组织的做法“太下头”,大家普遍觉得,孩子能拿出自己辛苦做家务攒下的零花钱献爱心,这份心意无比珍贵,结果却被冷冰冰的金额标准伤害,实在不该,很多人指出,公益的本质是心意的传递,绝不是一场“价高者得”的拍卖。 也有不少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这么嫌弃10块钱,是不是因为这钱没办法‘操作’,” 这种质疑直接指向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大家担心,一个对小额捐款如此不耐烦的组织,其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可能要打上一个大问号,相比之下韩红基金会等备受赞誉的公益机构被频繁提及,正是因为它们展现了尊重每一份爱心的态度。 更多网友是在心疼这两个孩子,本来是一次美好的爱心教育,结果却可能成为心理阴影,让孩子以后在帮助别人时变得犹豫,网友们呼吁,千万别让这种“伪公益”寒了孩子纯真的心。 如果换作是您,您会怎么跟孩子解释这件事,才能既保护他的爱心,又让他不对世界失望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经验! 信源:中华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