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三名印度人竟在庐山“脱衣泡澡”! ​三名印度游客在庐山石门涧景区,带着肥皂去那里

三名印度人竟在庐山“脱衣泡澡”! ​三名印度游客在庐山石门涧景区,带着肥皂去那里洗澡,明明有禁止下水的标志却装作看不见,有游客劝阻也未起到任何作用! ​三人还挪用了岸上的救生圈当作玩具,离开的时候,现场留下了肥皂盒和纸巾等物品! 没人想到,这三个看似普通的游客,会把世界级文化遗产地当成自家澡堂子。庐山石门涧可不是普通的溪水,作为庐山最古老的景点之一,这里的溪流承载着千年的生态平衡,水质敏感脆弱,一块肥皂的化学成分,足以让周边的水生植物枯萎好几天。更让人揪心的是那只被挪用的救生圈,景区放置它是为了应对突发溺水事故,一旦真有游客落水,少了这关键的救援工具,后果不堪设想。游客们的劝阻声里满是无奈,有人举着手机拍摄取证,有人上前反复提醒“这里不能下水”,可三人全程用外语交流,要么假装听不懂,要么笑着摆手,那份无视规则的态度,比地上的垃圾更刺眼。 其实这类不文明行为,从来不分国籍。前些年就有国内游客在国外景区刻字、乱扔垃圾,被外媒批评“丢了国家脸面”,如今国外游客在我国景区肆意妄为,本质上都是对公共规则的漠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景区的每一块警示牌、每一项规定,都是为了守护这份共同的财富。这三个印度游客或许并非恶意,但“装作看不见”的侥幸心理,恰恰暴露了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规则的不尊重——他们可能不知道,石门涧的溪流是周边村落的间接水源,也可能不清楚救生圈对山区溪流救援的重要性,但“禁止下水”的图标是国际通用语言,这份无视,终究站不住脚。 更值得反思的是景区的管理漏洞。游客劝阻无效时,为何没有工作人员及时介入?救生圈为何没有固定装置,能被轻易挪用?事实上,国内不少自然景区都面临类似困境,警示牌林立却缺乏有效监管,劝阻全靠游客自觉,往往难以形成约束力。这次事件中,现场留下的肥皂盒和纸巾,不仅增加了保洁人员的工作量,更可能顺着溪流扩散,污染下游生态。要知道,庐山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需要数年时间,而这一切,本可以通过更严格的现场管控避免。 文明旅游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他人、对自然、对历史的基本敬畏。不管是来自哪个国家的游客,踏入一片土地,就该遵守当地的规则,这是跨越国界的共识。三个印度游客的行为,不仅抹黑了自身形象,也给所有游客敲响了警钟:景区不是私人领地,规则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守护公共空间,需要每个人放下侥幸,多一份自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