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宿州市:2025年“非遗进校园”活动收官

自9月24日至11月10日,一场场以“活态传承”为核心的文化盛宴,在宿州市多所校园内接连上演。由市文化和旅游局精心策划主办的2025年“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先后走进市特殊教育中心、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市第十一小学、砀山县铁路中等专业学校,以沉浸式的展演体验、互动式的技艺传授,让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走进来”,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在青春的校园里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市特教中心:特殊世界里的多彩非遗

活动首站便充满了温情与关怀。在市特殊教育中心,非遗的种子播撒在了一片特殊而纯净的心田。活动分为两大板块:非遗技艺展示与交流演出。埇桥区遴选了剪纸、糖画、草编、花鸟字等约15个贴近生活、易于互动的非遗技艺类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耐心地进行现场展示与教学。孩子们在老师的辅助下,好奇地观察着草叶如何编织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感受着糖浆如何在转瞬间化作甜美的图画,尝试着用剪刀在红纸上镂刻出心中的美好……这些需要沉静心性与精巧手法的技艺,与特教孩子们的气质天然契合,非遗在此刻成为他们表达自我、连接世界的一座桥梁。随后的交流演出,更是用艺术的通用语言,传递了鼓励与欢乐,让非遗的暖流沁入每一个特殊的心灵。

灵璧职校:运河文脉点亮非遗星火

在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活动的主题“传承运河文脉,点亮非遗星火”格外醒目。非遗在这里,是一场视听与技艺交融的盛宴。节目展演区内,鼓点激昂奏响《盛世欢歌》,千年灵璧磬石制成的石琴音色清越,一曲黄梅戏余音绕梁,“菠林喇叭”高亢嘹亮,泗州戏韵味悠长,琴鼓联唱则展现了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非遗展示区更是琳琅满目:灵璧钟馗画威猛传神,磬石雕刻巧夺天工,灵璧石拓片古意盎然,剪纸钟馗形象生动,书法笔走龙蛇,核雕、衍纸、金属雕刻、白灵石雕刻等技艺精妙绝伦,还有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充分展示了灵璧非遗在传承中的创新活力。这对于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职校学生而言,不仅是美的熏陶,更是一次深刻的职业教育。

市第十一小学:操场上流动的非遗集市

宿州市第十一小学的校园操场,化身成为一个热闹非凡的“非遗露天博物馆”。15个非遗展位依次排开,埇桥剪纸的红纸屑纷飞,盔头制作的金线闪烁,花鸟字画笔走龙蛇,草编昆虫栩栩如生,糖画勺子流淌着甜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展示者,更是讲解员和导师,他们一边娴熟地制作着作品,一边向围拢的孩子们讲述着其中的历史、技艺与故事。随后的非遗节目展演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唢呐吹奏出喜庆的锣鼓曲,声音穿透云霄;坠子戏、大鼓、琴书等传统曲艺轮番登场,说学逗唱,韵味十足,引得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这颗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最富好奇心的年纪,深深地埋入了他们的心田。

砀山铁路学校:梨乡风情中的非遗华章

系列活动的收官之站在砀山县铁路中等专业学校,一场汇聚了砀山精华的非遗大戏隆重上演。文艺演出节目单宛如一幅梨乡风情画卷:热闹欢腾的《竹马旱船》拉开序幕,唢呐名曲《大笛绞》高亢激昂,国家级非遗“四平调”经典剧目《报花名》婉转缠绵,坠子戏《铁公鸡退彩礼》诙谐生动,软弓京胡演奏的《百鸟朝凤》惟妙惟肖,传统戏《三娘教子》蕴含古训,武术《中华魂》刚劲有力,歌曲《少年强》激荡人心,小包公、柳琴戏、豫剧选段则展现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演出间隙,现场互动环节直接将非遗展示台变成了体验营,年画、烙画、兰花印染、编织等项目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邀请师生们亲手参与。在静态展示区,砀山兰花印染的素雅、剪纸的精细、刺绣的华美、毛笔制作的传统、梅花篆字与蝌蚪文的古奥、年画的吉祥、梨木雕刻的质朴、烙画的焦墨神韵以及手工编织的巧思……10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全面展现了砀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师生们流连其间,不仅大饱眼福,更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了何为“匠心独运”,何为“文化传承”。

结语:活态传承,青春接力

2025年宿州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虽已暂告段落,但其产生的文化涟漪仍在校园中持续荡漾。此次活动覆盖特殊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类群体,精准对接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所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真正实现了非遗的“活态”呈现。

让非遗走进校园,就是让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交到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新一代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此次大规模、高密度的非遗推广活动,有力地宣示了宿州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主动作为与创新思路:活动通过“可观、可听、可触、可感”的多元形式,打破了课堂与田野、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让学生们得以“零距离”触摸非遗脉搏,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深度。这种“沉浸式”的接触,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直观、更震撼,它点燃的是兴趣,培养的是认同,孕育的是未来传承的希望。(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