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教育”不利民,不利国,只利官 “仇恨教育”是通过系统性,片面性地灌输对特定对象的敌意,从而在受教育者心中塑造扭曲的认知,短期内起到凝聚群体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其代价极为惨重。 例如,在苏联时期的教科书中,历史事件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抗模型,复杂的背景被抹去。 仇恨教育擅长利用和煽动强烈的情感,制造对立,甚至不惜歪曲事实、篡改历史或编造谎言。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污名化宣传,便是通过大量虚假信息将特定群体塑造为“全民公敌”的典型例子。 当社会内部存在经济困境、治理问题或阶级冲突时。相比于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建立制度信任等需要长期投入和巨大成本的治理方式,通过宣传机器制造仇恨情绪,能在短期内实现社会动员和控制。 苏联政权就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制造敌人”,成功地瓦解了社会信任,使个体原子化,从而强化了控制。 仇恨教育短期可能带来凝聚效应,但对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危害是深远且致命的 仇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透支社会未来,所带来的是脆弱且扭曲的短暂团结,而其代价却是:社会信任的崩塌、个体心灵的创伤、民族创新力的枯竭和国际关系的孤立 造成的后果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偿清。构建一个具有韧性和生命力的现代社会,必须超越仇恨的逻辑,转向基于理性、包容、公正和真诚记忆的更为坚实的认同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