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议员:“海燕”导弹可摧毁美国整个州,俄30分钟内能击败乌克兰,特朗普都说了,不需要打那么远,美国核潜艇就在俄罗斯附近,敢打算你赢 来源:Vion926 “30分钟抹平乌克兰、顺手带走美国一个州”,这句像科幻片预告的狠话,11月13日突然从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里蹦出来,把全球军事圈炸得连夜刷屏。放出狠话的是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古鲁廖夫,他手里挥舞的“魔杖”正是被北约称作“末日风筝”的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9M730。 镜头里,古鲁廖夫把地图拉到南极上空,画了一条绕过美国反导网的“弧线”,声称导弹可以“先飞南极,再钻北美”,无限滞空、任意机动,一次就能把一个州从地图上“抠掉”。为了让观众有画面感,他还补了一句:“给乌克兰的时间只剩半集电视剧。” 同一天,俄国防部在“红星台”滚动播出了2023年10月试射的剪辑:导弹持续飞行15小时、航程8700公里,全程低于150米贴地飞行,红外特写里,尾焰像一把幽蓝的手术刀。克里姆林宫官网同步置顶了普京2018年国情咨文的金句——“海燕”是六大“游戏规则改变者”之一。 华盛顿核威胁倡议组织(NTI)在2024年底发布的评估报告被英文媒体再度翻出来:13次公开试射,只有2次“部分成功”,其余要么升空就失踪,要么在挪威海上空辐射异常,被北约监测船拍下“小剂量铯云”。报告毫不客气地写道:“无限射程”目前更像“无限画饼”。 11月13日傍晚,美国“防务新闻”网站加码爆料:两天前,一颗商业遥感卫星在俄北部潘科沃发射场拍到“海燕”发射车,车顶保温罩被炸成麻花,周边出现新挖的土工掩体。照片一出,西方社交平台炸锅——“看来最近一次试射又翻车”。 俄国防部旗下“Zvezda”频道在同日深夜发布3D动画:导弹绕南极一圈后,从墨西哥湾方向低飞进入美国中部,一路避开“萨德”“爱国者”的拦截扇面,最后落在科罗拉多州某山谷,蘑菇云腾起瞬间,字幕打出“生存者零”。视频结尾,一行红字闪烁——“这不是幻想,是工程”。 “工程”到底靠不靠谱?中立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在11月13日更新的简报里给出折中判断:动力系统确实采用小型核反应堆,理论上“可以飞几天”,但制导与遥测仍是短板,长航时带来的辐射屏蔽、电子元器件抗干扰都是“烧钱无底洞”。报告打趣:如果把它当“一次性威慑烟花”,够用;若真想“全球出租”,还得再烧十年预算。 古鲁廖夫显然不关心技术账本。他在节目尾声把话题猛地拉到“国际排队”——“当西方意识到无法拦截,芬兰湾的邮轮、印度洋的集装箱船都会挂出俄国旗,中立国将用最快的速度选边站。”一句话,把核导弹说成“外交加速券”。 同一时段,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在推特发了一张“反讽图”:一只用铅笔涂画的纸飞机被标注为“无限射程”,配文“俄罗斯又一次把世界当剧场”。推文半小时冲上十万转,评论区里,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议员接力晒“防空演习”照片,标签整齐划一——30MinutesAlone。 11月13日,北京《现代舰船》杂志也推送长图科普:假如“海燕”真带核弹头,绕南极航线将让导弹在太平洋国际空域滞留近10小时,任何第三方民航客机都可能成为“无辜背景板”,其政治风险远高于技术风险。文章末尾用加粗黑字提醒:“无限航程”不等于“无限豁免”,一旦误判,最先受害的可能是机组乘客。 喧嚣持续到子夜。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被俄新社追问“是否准备把导弹投入实战”,他只回一句:“俄罗斯从不拿战略武器开玩笑。”没有否认,也没有确认,留下足够大的灰色地带,让媒体继续发酵。 古鲁廖夫走出演播室前,主持人递给他一件印着“海燕”剪影的黑色T恤,他当场换上,对镜头竖起大拇指。画面被切成GIF,在 Telegram 上疯传,配文只有三个单词——“30 Minutes”。 屏幕之外,全球航空追踪软件显示,北约一架WC-135“核嗅探”侦察机从英国米尔登霍尔基地起飞,沿挪威海一路向北,呼号“COBRA57”。它的任务只有一项:在下一个黎明前,捕捉任何飘出巴伦支云层的放射性蛛丝马迹。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