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秋风拂面带着些许的凉意。而与此同时,保险行业一场火热的促销大战——2026年“开门红”正式打响。随着一家又一家险企涌入这场角逐,整个行业被紧张与热闹交织的氛围所笼罩。代理人们个个卯足了劲,向客户热情地推销着公司主推产品。“我们公司开门红已经开始了,推荐个姐妹一起来享受福利呀!”一家险企代理人称。而另一家险企的代理人卖力地向客户介绍道,“最好开门红一开始,就赶紧抢额度,利益最大化。”如同电商界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开门红”早已成为保险行业重要的促销节日。尽管近年来业内淡化“开门红”的呼声不绝于耳,不过从今年行业的实际动态来看,“开门红”依旧是各大险企营销策略中的年度重头好戏。从产品维度审视,随着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持续下调,在2026年“开门红”这一关键营销节点,各大型寿险公司集中资源全力推广分红险。进一步来讲,凭借着“保底+浮动”收益结构,分红险稳稳站上市场“C位”。大型险企主推:分红险领衔,万能账户“添翼”在保险行业,历年“开门红”期间通常横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业内流传着“开门红,红一年”的说法,足见其对于险企全年业务布局与业绩达成的重要性。对于2026年“开门红”期间,环球网记者通过咨询多家大型寿险公司了解到,主推的产品多以带有分红功能的年金或增额终身寿作为主险,同时搭配万能账户。以某款产品为例,主险为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从收益演示数据来看,若投保人选择每年缴纳10万元保费,连续缴纳三年,到第四年末,保底与浮动两部分累计收益将超过已交保费总额。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演示的收益并不等同于实际收益情况。另外,该产品搭配的万能账户设定的最低保证利率,为年利率1%。在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看来,大型险企选择“分红险+万能账户”组合策略,核心在于平衡利差损风险与客户需求。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储蓄险刚性负债成本高企,而分红险“保证收益+浮动分红”的设计通过与客户共担投资风险,显著降低了险企的刚性负债成本。头部险企凭借强个险渠道和投资能力,既能支撑分红险潜在收益,又能通过万能账户提供灵活性,满足客户对长期稳健回报的期待。此外,监管“降负债、调结构”导向与新“国十条”对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策略的落地。不过,不同于大型险企,那些缺乏个险渠道优势、高度依赖银保渠道的中小险企,未全力押注分红险,也在同步推广传统型产品。“这主要是由于中小险企在渠道和资源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向记者表示,很多银行由于过往的惨痛教训,仍拒绝销售分红型产品,中小险企面对银行网点的议价能力相对有限,只能更多考虑银行对于产品的诉求,以维持渠道合作。从成本角度来看,分红险预定利率较低,刚性成本小,但若按照一定红利实现率计算,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可能高于传统险,对公司的投资压力更大。中小险企自身实力相对较弱,投资能力有限,难以支撑分红险潜在的分红收益,因此更倾向于推广成本相对较低、结构简单的传统型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并维持业务稳定发展。利率下行,顾问式销售模式成破局关键当下,保险行业正全力推进 2026 年“开门红”。同时,对于从业者而言,有着一番复杂感受。某险企财富规划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动力不足”一词概括了此次“开门红”给自己带来的切身体会。他指出,首先,8月31日之前,彼时保险预定利率尚未下调,各大保险公司大力激励代理人全力推广销售产品。代理人们加班加点,取得了颇为亮眼的成绩。但进入9月后,行业随即步入调整期。其次,银行利率下行,很多客户冲着保险相对较高的保证型利率而来。不过,保险产品设有一定封闭期,资金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新客户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且8月31日之前,那些对保险接受度高、无需过多培育观念的老客户大多已被“开发”,新客户观念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培育,这无疑给代理人业务开展增添了不小的难度。最后,前些年,行业主推增额终身寿险。这类产品收益固定、产品结构简单易懂,无论是保险代理人还是客户,都能轻松理解其特点和优势。但如今,分红险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其产品结构复杂,对代理人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部分代理人自身专业能力有限,难以向客户清晰、准确地介绍分红险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业务推进的效率和效果。“不仅如此,这还与我们的工作形式密切相关。”前述财富规划师称道,“若以产品为导向,在当前利率进一步下调背景下,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大幅减弱。而顾问式销售模式则不同,其侧重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家庭财务的整体规划方案,先通过专业咨询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再据此推荐适配产品。因此,利率下调对该模式的实际开展影响不大。”对于此,卢克林认为,顾问式销售模式契合低利率时代需求,其核心优势在于从“产品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在利率下行背景下,传统储蓄险吸引力减弱,而顾问式模式通过专业咨询深度挖掘客户家庭财务目标,如为子女教育规划教育金、为养老储备配置“年金险+健康险”,再匹配适配产品。这种模式弱化了利率波动对销售的影响,客户购买决策基于长期规划而非短期收益对比。同时,头部险企通过“产品+服务”融合进一步强化顾问模式竞争力,如附加健康管理、养老社区服务,将保险从单一金融工具升级为综合解决方案,提升了客户黏性与业务韧性。若要切实推动顾问式销售模式有效开展,袁帅提到,险企需具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销售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咨询服务。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客户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环球网财经 南木 图片来源于东方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