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大量资金涌入理财市场,推动行业规模扩张。然而,新入场的投资者却遭遇“理财刺客”困扰,理财收益“到手缩水”成为一大痛点。手机银行理财首页动辄5%、6%的高收益展示,投资者实际持有收益率却不及展示水平。这一反差背后,反映出行业面临的哪些挑战?理财产品首页展示特定上涨区间记者调查发现,当前银行APP理财首页的收益展示策略存在择优选高倾向,各家银行展示的业绩周期口径不同,包括“自成立以来年化”“近一个月年化”和“近三个月年化”三类。比如工商银行“优选理财”页面展示的年化收益最高产品达7.99%,对应展示的业绩周期为“近三个月年化”。而点进产品详情页面查询,该产品自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3.13%。这类“高收益周期”的展示逻辑在多家银行热门榜单中也存在。比如浦发银行的热门浏览榜中,一只代销兴银理财的产品在首页展示近一个月年化为6.65%,而查询详情发现,其成立以来年化为4.81%。在兴业银行的热门浏览榜单中,近一周获得15万次浏览产品,自成立以来年化7.256%,查询详情可发现,其近一个月年化为3.273%。专家认为,不同业绩周期年化收益的差异,使得投资者难以进行客观比较。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表示,银行APP理财首页采用不同业绩周期展示收益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性信息披露,虽不直接违规但潜藏误导风险。“这种策略通过突出产品在特定上涨区间的短期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关注,却可能模糊其长期实际表现,导致展示收益与客户真实持有体验之间存在显著落差。”武泽伟认为,从行业健康发展角度看,这虽在短期内能提升产品吸引力,但长期会削弱投资者信任,并可能引发投诉纠纷。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也表示,高收益展示是快速获取流量的核心手段,短期数据更易引发投资者关注。由于投资者倾向关注近期表现,银行利用“近因效应”降低决策门槛。短期高收益可能掩盖长期波动性,投资者实际收益与展示收益存在差距。规模竞争焦虑背后的多重挑战除了收益展示上择优选高之外,行业内的“收益打榜”现象进一步凸显了部分机构在规模竞争中的焦虑。据21世纪经济报道,部分理财公司通过信托专户等渠道进行收益腾挪,包装出高年化收益率的产品引流。这类产品在规模较小时短期推高收益登上榜单,但随着产品规模扩张,高收益将逐渐回落至市场常态水平。在业内看来,这反映出行业整体增长背景下,部分理财公司对规模目标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竞争焦虑背后,理财市场面临收益率下行与净值波动加剧的挑战。尤其在今年估值整改推进的背景下,理财公司不得使用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平滑波动,产品净值波动真实显现。从实际兑付表现来看,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东兴证券研报援引普益标准数据表示,三季度到期开放式固收类理财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54%,环比下跌21bp,落后平均业绩比较基准28bp;到期封闭式固收类理财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73%,环比下跌19bp,落后平均业绩比较基准12bp。为应对净值波动与收益下行压力,理财公司三季度资产配置更加审慎,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进一步提升存款类资产。据中金公司研报,理财机构在资产配置端三季度进一步提升存款资产配置、仓位环比提升2.7pct至27.5%,配置规模达9.4万亿元创新高。业内分析认为,伴随着三季度债市利率波动上行,理财公司可能通过释放浮盈来稳定收益表现。拉长产品期限提升稳定性伴随着估值整改进入尾声,机构预计理财产品潜在净值波动压力或有所提升,理财应对市场波动的手段或较为有限。中金公司研报分析认为,从应对方式来看,理财机构开始提升长期限封闭式产品发行以提升负债端稳定性;以及部分市场化理财机构或逐步涉猎固收+产品发行以缓解“资产荒”压力。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理财公司新发封闭式产品3933款,环比增加142款。理财公司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数量从去年四季度以来持续攀升,其中股份制行和城商行系理财公司分别环比新增190款和74款。记者从业内了解到,1–3年期产品占比由27.71%提升至33.03%,成为推动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封闭式产品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各季度占比均超过75%,其业绩比较基准也普遍高于开放式产品,反映出期限拉长与封闭运作已成为行业演进的主要方向。普益标准研究员石书玥预计,理财公司在产品设计上将进一步向长期化、封闭式方向倾斜。专家认为,理财机构提升长期限封闭式与固收加产品发行比例的结构转型,是行业应对净值波动、重塑产品格局的必然选择。武泽伟分析认为,长期封闭式产品能有效减少因投资者短期频繁申赎带来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平滑净值波动,并为投资经理执行更长期策略创造条件。广州眺远营销咨询公司总监高承飞进一步分析谈到,封闭式与“固收+”扩容是估值整改后的理性避险,也是理财资金对“净值波动”这一新变量的自然对冲。拉长封闭期可把赎回冲击后置,给管理人用时间换空间;“固收+”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做收益垫,淡化单券估值波动。“理财公司竞争焦点由‘收益高’转向‘回撤小’,投研资源向信用研究、资产配置、衍生品对冲倾斜。短期看,封闭期延长会抑制规模增速,但负债端稳定后,可释放杠杆与久期空间,中长期收益反而更具吸引力。”高承飞认为,对投资者而言,关键是把锁定期写进资金规划,把“固收+”的“+”理解为“加减”的“加”,而非“加倍”的“加”,才能与新产品形态同频,避免再次陷入“收益落差”循环。(环球网财经 闻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