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伊朗已经批准把自己国家的货币“去掉4个零”,也就是一万元变1元。   只要一国货

伊朗已经批准把自己国家的货币“去掉4个零”,也就是一万元变1元。   只要一国货币单位变得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砍零”,那一定是高通胀压垮了整个货币体系,这不是“奇葩操作”,而是经济危机下的无奈之举。   伊朗这次的改革,今年议会通过,直接把1万旧里亚尔换成1新里亚尔,改革背后的数据其实很扎眼,2023至2024年,伊朗平均通胀率高达45%。   核心原因无非就是美欧制裁,使石油出口收入断崖式下跌,从2018年的600亿美元掉到2024年的280亿美元,财政缺口越来越大。   结果,央行只能不断印钱“救急”,2024年M2货币供应量同比暴涨38%,汇率一路跳水,今年改革前1美元兑52万里亚尔,里亚尔看起来跟金圆券似的。   最大面额纸币100万里亚尔,其实只相当于1.9美元,ATM取一笔钱只有30美元。实际生活中,数钱、存钱、结算效率都被拖慢,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   所以,伊朗这次“去零”,表面上是货币改革,实际就是让账本变干净,让老百姓不用天天数零。   改革后最大面额换成100新里亚尔,还是1.9美元,现金携带、记账、ATM机运作都恢复正常。但必须说,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技术动作,并不能让通胀奇迹般消失。   其实无论哪个国家,正常货币发行都是从1元、10元、100元起步,没人一上来就印一万、一百万,只有当钱几乎不值钱了,才轮到印大面额、最后被动去零。   仔细看,货币面额膨胀有一条“死亡逻辑链”。第一步,财政缺口越来越大,政府靠印钱发工资、搞建设。   但钱虽然印出来了,可是GDP没涨,市场商品没增加,钱比货多,大家手里的钱购买力就崩了,商家只能不断涨价,老百姓只能接受更大面额的纸币。   这样下来,货币体系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都扛不住,津巴布韦当年100万亿纸币只能买3个面包,委内瑞拉100万玻利瓦尔买不到一瓶矿泉水。   货币成了废纸,普通交易变得极其低效。这个时候,“去零”就成了唯一的技术手段,但如果不解决背后的财政和货币纪律问题,等于只是换了个新数字,过不了几年还会面临新一轮通胀。   伊朗的这次“去零”,其实只是把原本1万旧里亚尔换成1新里亚尔,实际购买力没变,1新里亚尔还是0.019美元。   对普通人来说,买东西、存钱、记账的零少了,但如果政府还在印钱,通胀还在持续,新货币迟早还会再“膨胀”。   这就是“遮羞布”的典型样本,实际上,不少国家“去零”后,几年内又重蹈覆辙。津巴布韦2009年干脆放弃本国货币,改用美元,2019年重启新津元,到2023年又是三位数通胀。   全球范围内,只有极少数国家通过“去零”后配合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才真正稳住了局面。   比如土耳其2005年改革后,搭配大规模经济调整和国际援助,通胀才逐步受控,货币体系才重新稳定。但这需要极强的政策执行力、外部环境改善以及国际合作。   伊朗目前的最大难题,是制裁导致石油出口瓶颈,外汇储备不足,财政缺口依然很大。即便“去零”以后,外部压力不解决,央行还得继续为政府“填坑”。   其实,每次货币体系崩溃的核心原因,都是政府信用的透支。只要政府坚持财政纪律、控制货币供应,1元纸币能稳定流通几十年,比如美元、人民币。   但一旦财政赤字货币化,央行无限印钱,哪怕是100万亿的纸币也拯救不了货币体系。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那句老话:“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到今天依然适用。   伊朗“去零”,只是把“高烧”的数字重新拉回正常区间,但体内的“病毒”还在。未来能否成功,关键还看能不能减少财政赤字、稳定货币发行、恢复石油出口、补充外汇储备。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今天的1新里亚尔,很可能就是未来再“去零”的起点。   对普通伊朗人来说,眼下的改革能让生活稍微方便一点,买东西不用再数一大堆零,ATM机也能正常取现。但大家心里都明白,只要通胀没有被根治,货币还会不断贬值。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有经济基本面改善、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套调整,加上国际环境趋稳,货币“去零”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个短期缓兵之计。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货币贬值、去零,受害最深的都是普通民众,储蓄瞬间缩水,收入被高物价吞噬,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积累。   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的教训历历在目。对伊朗来说,如何真正走出高通胀泥潭,比“去零”本身更重要。只有货币信用真正稳住了,经济治理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伊朗这次改革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操作,更取决于后续的政策执行和外部环境,必须解决经济问题,才能避免再次“抹零”。 参考信源: 伊朗:在五年内完成货币改革,删除面值末四个零 2025-11-10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