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7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铃木进中国,本来是赶了个好时候。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汽车市场刚冒头,私家车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新鲜玩意儿。铃木看准了这个空子,1993年跟长安联手搞合资,第一款车奥拓一出场,就戳中了老百姓的心窝子。小车身,轻油耗,几万块就能开回家,在窄巷子里钻来钻去,停车也不费劲。那时候,买车的人多半图个实惠代步,谁会去纠结空间大不大?铃木的销量蹭蹭往上窜,到2010年左右,年销峰值摸到22万辆,占了日系车在中国的一大块蛋糕。工厂在重庆,流水线日夜转,工人忙着焊车架,工程师从日本飞过来调参数,加点本地化设计,比如底盘硬朗点,扛得住坑洼路。经销商们也卖力,街头路演摆车模,传单发得满天飞。铃木这时候风头正劲,感觉中国市场就是它的菜园子,随便撒把种子就长。 可好景不长,市场变脸比翻书快。中国人兜里钱多了,买车的心思也变了。2010年代中后期,SUV热潮起来了,大家想要大空间、多功能,带全家出游不挤。数据摆在那,2015年SUV销量700万辆,2017年就破千万。铃木的紧凑轿车,像雨燕、锋驭那些,瞬间就跟不上趟。仓库里车堆着卖不动,价格一降再降,还是没人买账。铃木高层坐不住了,开会研究对策。问题是,他们的核心技术就是小型车,轻量化、燃油经济性,这些在SUV上不好使。改线?那得砸钱研发新平台,还得跟上中国排放标准,成本高得吓人。更别说,本土车企像比亚迪、长城,已经杀进来了,价格亲民,配置还高。铃木想想,觉得不划算。干脆,就不改了。公开场合,他们放话,坚持自家路线,死也不向中国市场低头。这话听着硬气,其实背后是算计:中国市场太卷,不如把资源挪到别处。 就这样,2018年8月,铃木正式宣布退出。股权转让协议签得干净利落,50%股份1元人民币,象征性价格,等于白送。长安接盘后,合资公司变独资,继续生产老车型,但铃木的技支持和技术输入全停。经销商网络一拆,铃木标志从4S店牌子上卸下来,库存清仓大甩卖,卖完就散。为什么这么决绝?说白了,铃木销量那年只剩11.4万辆,亏得一塌糊涂。继续烧钱下去,没准拖垮全局。退出后,他们直奔印度,那地方跟20年前的中国有点像,小型车需求旺,人口基数大。铃木早在那儿有马鲁蒂铃木合资,市场份额稳坐头把交椅。2018年一走人,铃木的全球销量没掉多少,反而因为省了研发SUV的钱,现金流松快了点。 七年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铃木没在中国后悔过,因为印度这块肥肉咬得正香。2020年,疫情那会儿,中国市场他们已经彻底byebye,印度销量反倒逆势上扬,破150万辆。铃木一看,这地儿潜力无限,干脆加码投资。2025年,他们砸下80亿美元,在古吉拉特邦建新厂,专攻电动车生产。工厂2025年2月投产,第一款e Vitara电动SUV就从那儿滚出来。铃木的算盘打得精:印度到2047年汽车销量预计翻5倍,达2000万辆,他们想占大头。电动车计划是重头戏,2030年目标EV销量占印度总销15%。不是吹牛,这几年铃木在印度的表现真亮眼,2024年11月全球销量他们排日本第三,海外产量超200万辆,多亏印度工厂撑腰。日本本土也稳,Swift小车卖得火。 当然,铃木的路也没全铺平。2025年上半年,中国稀土出口限制造成麻烦,Swift生产线停摆几天,零件短缺,铃木只好从其他渠道补货,6月13日才部分恢复,全线6月16日重启。这事儿提醒他们,供应链全球化风险不小,得分散依赖。可铃木反应快,赶紧调整。9月,他们扔出“Technology Strategy 2025”,十年规划,强调轻型电动化和混合动力。核心还是小型车,但加了电池技术,面向印度、日本、欧洲出口。 再看泰国,铃木2025年底关厂,轿车和卡车线全停,转而专注EV和混动。这步棋跟退出中国一个味儿:市场不灵光,就果断撤。泰国销量下滑,EV浪潮来了,本土玩家BYD杀入,铃木不硬扛,资源挪到印度。全球产量呢?2025年6月保持22.5万辆,关税损失1.5万亿日元,但印度e Vitara量产顶上,利润没崩盘。铃木的日子,平平实实往前走,没大起大落。 如今,铃木的电动车布局渐成形。马鲁蒂铃木在印度前100城建快充网,每5-10公里一个点,还琢磨电池租赁,降低门槛。塔塔、现代也跟进,但铃木起步早,工厂基建快。全球目标2030年销量420万辆,60%靠印度。欧洲排放严,他们停售老款Ignis和Jimny,换新规车型。铃木这七年,学聪明了,不再一棵树上吊死。退出中国是痛,但换来灵活身段,在新兴市场站稳。说到底,车企生存,就得看准风口。铃木抓住了印度的,未来EV浪里,他们还能不能游得动?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