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哈萨克斯坦活成第二个乌克兰,中俄一起反?   11月13日消息,哈萨克斯坦正出现

哈萨克斯坦活成第二个乌克兰,中俄一起反?   11月13日消息,哈萨克斯坦正出现类似乌克兰的去俄化趋势,从社交网络到教材叙事都在悄悄改变公众情绪。   这些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2年,总统托卡耶夫就签署法令,要求公共场合优先使用哈萨克语,电视台的俄语新闻时段被大幅压缩。   更关键的是文字改革,从2017年启动的西里尔字母转拉丁字母计划,将于2025年全面落地,到时候街头的路牌、银行的单据都要换成新字母。   对习惯了老写法的中老年人来说,超市里的商品说明都得重新学习辨认。   经济上的转向同样明显,阿拉木图的大型超市里,来自中国的家电和食品货架越来越长,俄罗斯商品的占比却在下降。   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对俄贸易占比这些年从四分之一掉到了六分之一,不少本地企业开始把产品出口的重心转向中国和中亚邻国,货运站里发往中国新疆的集装箱排起了长队。   但把这和乌克兰的情况画等号,显然忽略了本质差异,乌克兰当年的去俄化,伴随着对西方的全面靠拢,甚至主动寻求加入军事集团,直接触碰俄罗斯的安全红线。   而哈萨克斯坦始终没松过“平衡外交”这根弦,托卡耶夫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不会在中俄与西方之间选边站,上合组织的会议上,他照样用流利的俄语与普京交流。   俄罗斯的态度也透着务实,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提到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时,只表示“尊重各国主权决定”,没有像对待乌克兰那样强硬批评。   毕竟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在中亚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在能源管道和边境安全上绑定很深,俄罗斯更愿意通过经济合作而非对抗来维系关系。   俄哈边境的检查站依然繁忙,每天有大量商品和人员往来,看不出紧张迹象。   中国的应对则更侧重于经济绑定,中哈合作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通道,最近双方又敲定了新的石油合作项目。   在努尔苏丹的工业园区里,中资建设的工厂正在招聘工人,当地年轻人学中文的热情甚至超过了学英语,因为他们知道,会说中文意味着更多就业机会。   这种深度的利益交融,让哈萨克斯坦不可能轻易疏远中国。   哈萨克斯坦的去俄化,本质上是独立后民族认同构建的必然过程,和乌克兰受外部势力挑动的对抗性趋势完全不同。   它既想强化自身主体性,又不敢打破与中俄的合作框架,毕竟俄罗斯能保障它的安全,中国能带动它的经济,这两根支柱缺一不可。   街头的年轻人或许会用拉丁字母发朋友圈,但他们家里的天然气和手机里的跨境支付,都离不开与中俄的合作。   中俄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没有采取对抗姿态,俄罗斯通过关税同盟和安全条约保持影响力,中国则用“一带一路”合作筑牢利益纽带。   这种双轨并行的方式,既尊重了哈萨克斯坦的选择,又避免了局势失控。   对哈萨克斯坦来说,它要的是“有尊严的独立”,而不是“选边站的对抗”,这正是它和乌克兰最核心的区别。   努尔苏丹的傍晚,中俄两国的大使馆灯光通明,工作人员还在忙着对接第二天的合作项目,街头的新招牌下,老人用俄语和摊主砍价,年轻人用哈语自拍,不同语言的交流自然又和谐。   这样的场景说明,哈萨克斯坦不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它正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平衡之路,而中俄的智慧,正是给这条道路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参考资料:北青网《这个俄罗斯最忠实的盟友,正在悄悄“去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