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局势动荡之际,国内互联网巨头的竞争白热化——京东、美团、携程围绕万亿级酒旅赛道,展开了一场关乎未来生存的生死之战。 京东以三倍薪资挖角美团、携程员工,砸重金补贴商家入驻,高调宣告进军酒店旅游业务;美团死守外卖基本盘与酒旅利润高地;携程则在两大高频流量平台夹击下艰难守业。 战争起点:外卖流量战撕开缺口 这场巨头对决的导火索,源于看似不相关的外卖业务。京东深知外卖作为高频入口的战略价值,仅用三个半月便招募12万全职骑手,通过疯狂补贴从美团、饿了么手中抢夺用户。 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外卖日均订单量已突破2500万单,而中国外卖市场日均总订单量约为八九千万单,这意味着京东在短短时间内就拿下了31%的市场份额。 外卖业务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京东带来了海量新增用户。在未涉足外卖前,京东日常淡季的日活用户约为1亿,即便是618这样的旺季,日活也仅能达到1.2至1.3亿,明显低于美团1.5亿的日活水平。 但随着外卖业务的推进,今年5月京东日活用户飙升至1.69亿,成功反超美团。对京东而言,与其将资金投入传统广告获客,不如将补贴花在外卖上——既能抢占即时零售市场,又能获取高粘性用户,堪称一举两得的战略布局。 商业逻辑:高频与低频的互补变现 巨头们对酒旅赛道趋之若鹜,核心在于其与外卖业务的完美互补性。外卖是典型的高频低毛利业务,平台曾坦言利润率能达到3%-5%已属不易,大规模补贴时更是持续亏损。 而酒旅业务则是低频高毛利业务,用户消费周期长,但单次消费金额高,利润空间显著。两者结合,恰好能实现“用高频流量撬动低频高毛利变现”的商业闭环。 美团早已验证了这一逻辑的可行性——外卖业务带来的庞大流量,会自然分流至到店餐饮、酒店预订等业务,其中到店酒旅长期以来都是美团的核心利润来源。 京东也初步看到了成效,数据显示,在京东点外卖的用户中,有40%会同时交叉购买京东的电商产品,证明“外卖拉新+电商变现”的路径完全走得通。 从京东目前急切进军酒旅赛道的动作来看,外卖补贴形成的成本窟窿或许仍需高毛利业务来填补,而美团盈利的酒旅板块,自然成为其首要目标。 生死博弈:各方的焦虑与突围 这场竞争的根源是巨头间的双向制衡——美团推出闪购业务切入即时零售,直接冲击京东的核心电商地盘,这让京东产生强烈危机感,进而采取“围魏救赵”策略,用外卖抢美团流量,再进军酒旅削弱其利润支柱。 双方的博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京东若能在酒旅赛道拿下15%的市场份额,不仅能覆盖外卖补贴成本,还能大幅提升净利润;反之,高补贴模式将难以为继,即时零售领域还会被美团闪购持续狙击。 美团的压力同样不小,外卖是其流量基本盘,酒旅是利润核心,一旦酒旅用户被京东分走,收入必然下滑,即时零售的收益可能被酒旅业务的损失抵消。更棘手的是,京东给骑手缴纳社保的举措,通过舆论给美团造成了不小压力,使其在竞争中难以适应京东的打法。 而携程的处境更为艰难,它虽靠机票、火车票等低毛利业务引流酒旅,但缺乏外卖这样的高频流量入口。 如今面对美团、京东两大对手的双重挤压,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行业内的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等问题,也将在激烈竞争中被持续曝光,进一步加剧其经营压力。 总而言之,这场围绕酒旅赛道的巨头博弈,本质是流量、供应链与利润的终极较量。京东、美团、携程的每一步决策都关乎未来生存空间,而这场战争的走向,也将深刻影响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格局。外卖大战三家平台烧掉250亿 外卖大战被叫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