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49年12月6日,解放军快进成都时,张大千靠国民党高官张群,拿到最后三张飞台

1949年12月6日,解放军快进成都时,张大千靠国民党高官张群,拿到最后三张飞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四夫人徐雯波,和几十幅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登机。[给你小心心] 1949年12月的成都新津机场,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焦虑,解放军兵临城下,最后一班飞往台湾的航班即将起飞。 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好友张群的帮助下,拿到了仅剩的三张机票。 他带着第四任夫人徐雯波,以及数十幅珍藏古画和敦煌临摹壁画登上了飞机。 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徐雯波怀中紧抱着的,是张大千与第二位夫人所生的三岁女儿张心沛。 这位年仅19岁的母亲,被迫将自己两岁的儿子张心健和女儿张心碧留在成都。 张大千为何如此决绝地离开?除了时局动荡,更与他艺术家的本性相关,他渴望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要理解张大千的艺术生命,必须回到他在敦煌的岁月,1941年至1943年间,他带着家人和弟子,在荒沙漫天的莫高窟驻扎了两年零七个月。 那时的莫高窟条件极其艰苦,洞里常常漆黑一片,只能依靠蜡烛或油灯照明,为了临摹巨幅壁画,他们需要爬上爬下,甚至长时间趴在地上工作。 就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张大千团队完成了270多幅壁画临摹作品,这在中国艺术史上堪称奇迹。 他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要求助手考证推测壁画原始色彩,力求恢复其金碧辉煌的本来面貌。 这次敦煌之行对张大千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壁画那恢宏的气象、流畅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为他日后创新性的泼墨泼彩风格埋下了种子。 然而当1949年离开时,这270多幅凝聚心血的临摹作品无法全部带走。 最终,62幅精品随他飞往台湾,后来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剩下的183幅则由留在成都的原配夫人曾庆蓉交给四川博物馆。 这批珍贵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因历史变局而分藏两岸,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遗憾。 飞机的目的地是台湾,但张大千的旅程并未结束,他很快开始了真正的环球漂泊。 1950年,他应印度美术会之邀前往新德里,特地到阿旃陀石窟考察,将印度壁画与敦煌壁画进行对比研究。 之后,他的足迹遍布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在巴西圣保罗郊外,张大千倾尽卖画所得,购地建造了一座完全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居所八德园。 他从海外四处搜集奇花异石,甚至设法进口了中国猿猴、仙鹤等珍禽异兽,试图在异国他乡重建记忆中的“故土”,这种近乎偏执的营造,透露出这位游子深切的乡愁。 在海外,他逐渐将早年打下的深厚传统功底、敦煌壁画给予他的灵感,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表现主义元素融会贯通,开创了泼墨泼彩的独特画风。 从1960年代开始,他在巴西、美国等地举办了一系列画展,其恢弘磅礴、色彩绚丽的巨幅泼彩画震撼了国际艺坛。 那些在敦煌昏暗烛光下一笔一划勾勒的线条,那些在异国他乡对故土山河的魂牵梦萦,最终在泼墨泼彩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 他晚年时常感叹“看山还是故乡亲”,诗作中也充满“万里归迟总恋乡”的深情。 1983年,张大千在台北逝世,至死未能再回大陆一看。 回望1949年寒冬机场的那三张机票,它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 它导致了一批珍贵艺术文献的离散,也造就了一位大师后半生的乡愁与艺术涅槃。 看了张大千离开大陆的故事,很多网友感慨声不断。 “三张机票,一场离别,背后是家庭、艺术与历史的复杂交织。” “一个19岁的母亲,亲手把孩子留在动荡的成都,这种痛谁能体会?更何况她怀里抱着的还是其他夫人的孩子。” “乱世中,普通人的命运就像飘萍,连艺术大师的家人都难逃悲剧。” “这些画是他的命根子,也是他艺术生命的延续,如果没有他带出去,敦煌艺术可能不会被世界那么早看到。” “留给四川博物馆的183幅和捐给台北故宫的62幅,本是同根生,却分藏两岸,成了时代裂痕的象征。” “他是个传统文人,要自由;也是个现实的人,要吃饭,艺术家的灵魂注定他无法安于一方。” “他在异国重建故乡,不过是个想家的老人,再多的成就,也抵不过一张回程票的遗憾。” 如果你是张大千,在1949年寒冬的机场,面对仅有的三张机票,你会如何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息来源:《万里投荒寻桃源——张大千的八德园岁月》·张大千官方网站·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