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内还有动作!11月11日,《解放军报》再次刊文点名批评何卫东,苗华!对于何卫东、苗华等人,我们国家的定性是这是党和军队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国家的定调是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军报表示,军队正风肃纪反腐要走在全党前列,以全面严、处处严、越往后越严的压力压势,坚定不移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军报这篇文章的措辞,更是把“严”字刻到了骨子里,它明明白白说,军队搞正风肃纪、打击腐败,就得走在全党最前面,不能有丝毫落后,更不能有半点敷衍,还特意强调要凭着“全面严、处处严、越往后越严”的压力和势头,把反腐败斗争一直抓下去,抓到底,绝不能中途松劲,更不能给任何腐败分子留“蒙混过关”的侥幸空间。 这话不是空喊口号,是有实实在在的底气——近年来军队在反腐上的动作,从装备采购到选人用人,从经费使用到日常管理,哪一项不是“严”字当头?这次点名,就是要把“严”的信号传得更透、更实:别想着“躲一时是一时”,别觉得“位高就能免责”,在军队反腐面前,没有“特殊人”,没有“例外情”。 其实早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中央就已对何卫东、苗华作出开除党籍的处分决定,那次会议在部署全面从严治党时,特意把军队单独拎出来强调:“军队必须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任何损害军队性质宗旨的行为都要零容忍。” 这不是随口一提,是给军队反腐划下的铁线——军队是执行党的任务的武装集团,要是连自身都管不好、连腐败都治不了,怎么守护国家?怎么保护人民?所以对何卫东、苗华的处分,从一开始就不是“个人问题”,是关系到军队纯洁性、战斗力的“根本问题”。 要知道,人民军队从来不是普通的组织,是守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线,是老百姓在洪水、地震、疫情等危难时刻能紧紧抓住的“定心石”,从边境线上的站岗巡逻,到远洋护航的劈波斩浪,从抗震救灾的冲锋在前,到反恐维稳的日夜坚守,每一次任务的背后,都需要钢铁般的纪律和纯粹的初心作支撑。 可腐败就像藏在盔甲里的蛀虫,会悄悄啃食这支队伍的根基——要是装备采购里藏了“猫腻”,战士们手里的武器就可能不达标;要是选人用人上搞了“关系”,真正有能力的基层官兵就会被埋没;要是经费使用上出了“漏洞”,本应用于训练、改善官兵生活的钱,就会流入个人腰包。 何卫东、苗华曾身处军队高层,手里握着影响军队建设的重要权力,他们本应是纪律的守护者、反腐的推动者,是基层官兵眼里的“榜样”,却忘了自己穿上军装时举起右手的誓言——忘了“为人民服务”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忘了“廉洁自律”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条文,忘了“军人”这两个字背后的责任,反倒把权力当成了谋私的工具,把军队的信任当成了可利用的资源,一步步偏离了正道。 这种“知法犯法”的行为,比普通的腐败更具破坏性,因为它会动摇军心,让基层官兵对“纪律”的严肃性产生怀疑,让老百姓对“军队”的信任打折扣,所以对他们的点名批评,不只是惩处两个人,更是在给全军、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军队绝不会姑息腐败,绝不会让蛀虫毁了这支队伍。 军报文中提到的“全面严、处处严、越往后越严”,早已有实实在在的制度支撑,这些年,军队在装备采购领域建立了“全流程阳光审计”制度,每一笔经费的去向、每一件装备的验收标准,都要经得起层层核查,连小数点后的数字都不能含糊;在选人用人上推行“公示+官兵评议”机制,干部的晋升路径、考核结果全公开,有没有“猫腻”,基层官兵说了算;在经费管理上,更是实现了“电子台账全程可追溯”,从源头堵住了“暗箱操作”的可能。 当下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有各种挑战和压力,这种时候,军队的纯洁和强大就更显重要,只有把队伍里的蛀虫全清出去,把纪律的红线扎得更紧,军队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才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打得赢,才能守护好国家的发展成果,守护好老百姓的安稳日子。 军报这次的点名批评,不是军队反腐的“结束”,而是“新开始”——未来,只会有更多的监督机制落地,只会有更严的纪律要求,任何想在军队里搞腐败的人,都别想有“藏身之地”。 你说,军报选在空军成立纪念日这天发文,是不是也在暗示:人民军队既要守护好头顶的蓝天,也要守护好自身的纯洁,这两样,同样重要?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