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96年,于和伟喝醉后想从南京长江大桥跳下一死了之,可没想到,女朋友宋林静知道

1996年,于和伟喝醉后想从南京长江大桥跳下一死了之,可没想到,女朋友宋林静知道后,只跟她说了一句:“你妈45岁生的你,你要是就这样走了,你妈妈该怎么办?” 于和伟那时候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没多久,1995年的事儿。带着一腔热血和对演戏的梦想,他和女友宋林静一起进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俩人都是辽宁抚顺老乡,宋林静原本在当地歌舞团跳舞,家境还行,父母是老师。她俩是上学时认识的,那会儿于和伟就对她一见钟情。进了话剧团,日子表面看有保障,可实际挺苦。团里集体宿舍挤,补贴少得可怜,一个月就那么点钱,够买米面就不错了。   于和伟每天排练,背台词,跑小角色,可机会总轮不到他头上。南京这地方,热闹是热闹,可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处处是坎儿。租的屋子小,潮湿,冬天冷夏天热,他常常为下一顿饭发愁。家里条件更差,父亲早走,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于和伟是老幺,母亲四十五岁才生他,那年头高龄产妇风险大,可她咬牙生下来。   家里穷,没奶粉,大姐扔下自家孩子,回来喂奶给他续命。母亲在工厂干活,省吃俭用,邻居给的糖果总留给他,书包里塞白面馒头,让他上学不饿肚子。那些年,母亲的手糙得像砂纸,可总在饭桌上多给他夹一口菜。于和伟小时候不懂,长大后才知道,这份恩情重如山。 话剧团的日子一天天过,挫折却越来越多。于和伟跑了好多剧组,简历递出去,常常石沉大海。有回为了个小角色,他饿肚子减肥,台词练得溜,结果被投资人亲戚顶了。回宿舍的路上,他觉得天塌了。1996年九月,那天团里聚餐,他喝多了,酒劲上来,脑子乱成一锅粥。晃悠着去了南京长江大桥,这桥是当时南京的标志,下面是滚滚长江,水深流急。桥上风大,他先前给宋林静打过电话,说分手的话。   挂了电话,他爬上栏杆,就要往下跳。裤兜里的BP机突然响了,是宋林静的呼叫。他找公用电话回过去,那头她没哭没闹,就平静地说了一句:“你妈45岁生的你,你要是就这样走了,你妈妈该怎么办?”这话说出口,像把钥匙开了锁。于和伟一下子想起母亲的模样,生产那天医院的辛苦,家里穷得叮当响,大姐喂奶的场景,父亲走后母亲拉着孩子手说家不能散。   那些记忆涌上来,他腿软了,从栏杆下来,跪在桥面上哭。宋林静后来赶到,把外套披他身上,俩人就这样坐着等到天亮。江风吹过,桥灯照着他们,她没多说,就这么陪着。那一刻,他明白,人生再难,也得为家里人扛着。 这事儿过去后,于和伟没再提轻生。他在话剧团继续干,咬牙坚持。我们中国人,讲究的就是这份韧劲儿,家里有牵挂,就有往前走的动力。宋林静一直陪着他,俩人1998年结婚,生了孩子,日子虽苦,可心齐了。   于和伟后来总说,没有那句话,就没有后来的自己。几年后,机会来了。2004年,他演了《历史的天空》里的万古碑,这角色让他在圈里露脸。剧里他演那个有血有肉的军人,观众看进去了。接着2010年,《三国》里的刘备,让他彻底红了。刘备那人物,仁义宽厚,于和伟演得入木三分,拿了不少奖。 于和伟的经历,在我们中国艺人里不算稀奇。多少年轻人南下北上追梦,碰壁时想过退缩。可像他这样,被一句家常话拉回来,继续往前冲的,才是真汉子。母亲四十五岁生他,那份爱不是说说,是实打实的付出。宋林静那句话,没讲大道理,就戳中了要害:人活一辈子,得对得起养你的人。 MCN双量进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