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刚出生就上人民日报了!”贵州黔东南,一个仅出生28天的宝宝,竟然能听懂“敬礼”

“刚出生就上人民日报了!”贵州黔东南,一个仅出生28天的宝宝,竟然能听懂“敬礼”的指令。爸爸教了两遍“敬礼”的动作,结果爸爸喊了一声敬礼,宝宝抬手就做!网友:“这是咱们的英雄又回来了”! 教宝宝敬礼的爸爸叫杨胜,是土生土长的黔东南人,之前在武警贵州总队服役5年。在部队里,敬礼对他来说不是简单的动作,是每天出操时向军旗的致敬,是执行巡逻任务后和战友的默契互动,就连退伍那天,他也是对着营区大门敬了最后一个军礼才转身离开。 回到家乡后,他在当地的乡镇卫生院做后勤,身上还带着军人的习惯——走路腰板直,说话做事干脆,看到穿制服的人路过,还是会下意识站直。 得知妻子怀孕,他就跟身边人说,等孩子出生,一定要教孩子学敬礼,不是想让孩子多特别,就是觉得该把自己对军营的念想,以最温柔的方式传下去。 宝宝出生后,杨胜只要下班回家,就会凑到婴儿床边说话。他发现孩子对自己的声音特别敏感,哪怕宝宝闭着眼睛,听到他的声音也会轻轻动一动小脑袋。 宝宝28天那天晚上,杨胜洗完手坐在床边,看着宝宝醒着,就小心翼翼地把宝宝的小手握在掌心,慢慢举到宝宝耳边,嘴里轻声说“敬礼”。做完一次,他又重复了一遍动作和指令。 等第三次他松开手,再喊“敬礼”时,宝宝的小胳膊真的微微抬了起来,虽然动作晃悠悠的,胳膊也没举稳,但杨胜和妻子都特别惊喜,赶紧用手机把这个瞬间录了下来。 后来有医生朋友跟他说,新生儿其实还没法理解“敬礼”的意思,宝宝会有反应,更多是因为熟悉他的声音节奏,还有两次握举动作形成的条件反射,但这份巧合,成了父子间最特别的互动记忆。 视频发到网上后,评论区里除了“英雄回来”的感叹,还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有位网友说,自己父亲是老军人,小时候父亲总握着她的手教敬礼,现在每次看到敬礼的动作,就会想起父亲当年穿着军装的样子;还有位来自陕西的网友留言,自家孩子爸爸是消防员,也常对着襁褓里的孩子做“握拳加油”的动作,说这是把责任一点点传下去。 这些评论没有夸张的夸赞,全是普通人对“传承”的共鸣——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把对一份职业的敬畏、对一段岁月的怀念,悄悄装进了孩子的成长里。 也有人说这孩子是“神童”,这么小就懂指令,其实真没必要这么解读。28天的宝宝,大脑还在快速发育,连清晰聚焦都做不到,更别说理解“敬礼”背后的意义。杨胜后来在采访里也笑着说,之后再喊“敬礼”,宝宝有时候根本不理,只顾着啃自己的小手,只有心情好的时候才会抬抬胳膊。 大家真正感动的,从来不是宝宝有多“聪明”,而是杨胜把对军营的热爱,变成了对孩子最朴素的期待——没有生硬的要求,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藏着一个退伍军人最真挚的情怀。 这个被人民日报点赞的小视频,火的不是“天才宝宝”的噱头,是藏在细节里的人间温情。 一个退伍军人对职业的坚守,一对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一群网友对英雄的敬意,都揉进了那个笨拙的“敬礼”动作里。它让我们明白,珍贵的情感从不是靠轰轰烈烈的方式传递,往往就是这样不经意的小举动,却能戳中人心最软的地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