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十四年抗战历程中,中华民族无数英烈为后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其中就有四川籍女共产党员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为了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赵一曼主动请缨,奔赴东北抗日救亡的前线。1934年7月,赵一曼来到离哈尔滨不远的珠河。

东北烈士纪念馆原副馆长王冬:
那个时候,游击队刚刚组建,东北整个的抗日武装没有军饷,没有装备,也没有援助。赵一曼在这个时候到了游击区可以说是最艰苦的时候。
1935年11月22日,由于汉奸告密,30多名日伪警察包围了赵一曼在山里养伤的窝棚。突围中,赵一曼腿部中弹,不幸被日伪警察俘获。由于日伪警察用的是79步枪子弹,赵一曼伤口很大,碎骨头散落在肉里共有20多块。
为了让赵一曼说出共产党的组织和活动情况,敌人连夜刑讯,拿鞭子抽她的伤口,赵一曼宁死不说。
1936年5月20日,日伪控制的各大报纸都刊登了赵一曼被捕的照片,以“红装白马女匪首”为标题进行了报道。

招数用尽的日本人决定把赵一曼押往珠河示众,执行死刑。
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她给儿子留下了最后的话语。牺牲时,赵一曼年仅31岁。
02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西充地下党员联络进步教师和爱国人士成立了“西充县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在当地开展宣传、募捐活动,动员广大青年参军参战,杀敌报国。

1937年10月1日,800多名西充青年共编成八个连,肩扛“抗战到底”的旗帜,开赴重庆。

李宏毅之子李汝江:
我父亲李宏毅是西充八百壮士之一。193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西充县地下党的鼓励和大力宣传下,西充组织了850多名壮士赴前线抗日。
血与火的洗礼,让这批来自西充的年轻人很快褪去了青涩。
1944年6月26日拂晓,李宏毅所在部队依令后撤时陷入敌军阵地,全团官兵暴露于敌军有效火力中。龙衢战役惨烈无比。这一战,西充义勇壮士只剩下最后三人。
1945年8月8日,李宏毅奉命率部从敌后穿插进攻昌化县城。就在那时,幸存的另外两位西充战友在突击城垣时已经阵亡。李宏毅成了最后一名幸存的西充义勇壮士。

晚年的李宏毅时常怀念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袍泽兄弟,于是他耗尽心力完成了《征途札记》手稿。

2005年,李宏毅离世。他把《征途札记》留给儿子李汝江,希望儿子能把战友们的故事继续传下去。
今天,西充县化凤山森林公园里,一座名为《八百壮士赴国难》的雕塑静静矗立在苍松翠柏间,而李宏毅和战友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家乡人民心中。

03
1937年,侵华日军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疯狂向上海发动进攻。民族危亡时刻,大批四川热血青年西出巴蜀,奉命赶赴战场,保家卫国。

陈家行地处黄浦江中段的东岸区域,是通往浦西上海市区的重要渡口。夺回陈家行,是摆在中国军队面前的一场硬仗。
在种种不利的作战条件下,主力部队损失殆尽,仅剩的特务连也被推上了战场。

四川抗战老兵张文治:
在整个来说是八天八夜,守上海八天八夜,就没有人了。但是呢,没失阵地,是把阵地完整地交给广西部队,来接的防。
持续三个月的战斗,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虽然中国军队最终失利,但掩护了长江中下游大批工厂、学校、工程技术人员和战略物资向西内迁,为坚持长期抗战保留了大量资源。
04
初夏时节,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第三十期抗战史大讲堂在成都市人民公园举行。

张光秀,抗战史大讲堂的发起人之一。自2015年开始,她已经参与筹办了30场抗战史大讲堂。

在成都人民公园东门广场外有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熙来攘往的十字街头。

纪念碑上有一位年轻的士兵,他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胸前悬挂两颗手榴弹,手握步枪跨步向前。这位年轻的士兵原型人物之一,便是张光秀的父亲张朗轩。

抗战老兵张朗轩:
当时要带铺盖卷、换洗衣裳、草鞋,背28板子弹、4颗手榴弹、十字锹和一袋米。
2008年,张朗轩离世。张光秀整理遗物时,发现父亲写的“永远爱国”纸片。

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抗日军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