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蒲湖新语]不止重阳一日敬,更要朝夕常相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的登高思亲、敬老祈福传统,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每到农历九月初九,城市乡村间便涌动着浓浓的敬老氛围:社区里的免费体检排起长队,子女们的祝福短信塞满老人手机……这些节日里的温情举措,无疑为老人带来了慰藉,但我们更需清醒地认识到:敬老从不是“一时热闹”的仪式,而应是“朝夕相伴”的常态。

节日里的关怀固然温暖,却难以填补日常的情感空缺。现实中,不少人将敬老等同于“重阳任务”:平日里忙于工作应酬,对父母的电话敷衍应付,却在重阳节当天精心编辑一条朋友圈以示“孝心”。更有甚者,将“给老人钱”当作尽孝的全部,却不知老人真正期盼的,从来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出门时的一句细心叮嘱,是生病时的一碗热粥,是遇到难题时有人并肩解决的安心。这些融入柴米油盐的细碎陪伴,远比节日里的“应景之举”更能抵达老人的心灵深处。

让敬老从“节日行为”转为“日常习惯”,需要每个家庭筑牢“情感堤坝”。对子女而言,“忙”绝不能成为忽视老人的借口。不妨把刷手机的时间分一半给父母,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聊聊邻里的琐事;把远方的牵挂化作实际的行动,买点爱吃的点心,定期帮他们检查家电、整理房间。尤其对于空巢老人,更要多些主动的问候与陪伴,哪怕只是视频里的一个微笑、电话里的一声叮嘱,都能成为驱散孤独的阳光。

让敬老从“节日热点”变为“社会常态”,更需要制度与服务的“长效护航”。政府应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养老驿站、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等便民设施全覆盖,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就餐、护理、文娱等一站式服务;社区可以组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独居老人提供助医、助购、助行等服务,组织老年书画班、合唱队等兴趣团体,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同时,媒体应少些对节日敬老的集中炒作,多些对日常孝亲故事的挖掘与传播,让“朝夕敬老”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重阳节是一个提醒,更是一次召唤。它提醒我们,敬老不是一年一次的“任务”,而是一生一世的责任;它召唤我们,把节日里的温情转化为日常里的坚持。当每个家庭都能把关爱藏在细节里,当整个社会都能把敬老融入制度中,当“朝夕相伴”取代“节日突击”,我们便能真正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让“夕阳红”在细水长流的温暖中,绽放出更加从容、幸福、持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