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打捞一艘沉船,花掉三亿人民币?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什么沉船值得用三个亿去打

打捞一艘沉船,花掉三亿人民币?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什么沉船值得用三个亿去打捞?也许看完这艘“南海一号”后,大家心里就会有了答案。这件事,还要从1987年开始讲起。 1987年,国家成立了第一个水下考古中心,主要任务是处理一些国际合作的项目。英国一家公司找上门来,想让咱们帮忙打捞一艘叫“莱茵堡”号的沉船,这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货船,沉在南海海域,据说里面有不少值钱的货。考古队接了活儿,带上设备就去了阳江附近的海面。结果找了半天,没见到莱茵堡的影子,反倒意外捞上来一条腰带。这腰带不是随便什么玩意儿,长一米七多,表面鎏金,上面刻着精细的图案,一看就不是近代货色。专家们一看,这东西年代老远,估计得追溯到宋代了。腰带这玩意儿在海底躺了八百年还能保持形状,说明附近肯定有大发现。 转眼到1989年,考古队正式启动水下调查,这次是系统性的。带队的俞伟超是水下考古的奠基人,他从地质背景转行过来的,早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干活,积累了不少野外经验。调查队用拖网和声纳设备在海底扫荡,没多久就定位到一艘完整沉船。船体长30米,宽10米,埋在30米深的海泥里。初步清理泥层后,发现船舱里塞满了瓷器碎片和金属器具。俞伟超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南海一号,因为这是南海海域的第一艘完整南宋沉船。碳14测年显示,这船沉没在南宋中期,大概是公元12世纪中叶。那时候宋朝海上贸易正火热,广东沿海是重要港口,这船很可能就是从泉州或广州出发,载着货物去东南亚的商船。 发现归发现,打捞可没那么容易。90年代初,中国水下技术还很薄弱,海底淤泥厚重,船体又被腐蚀严重,直接拉上来容易散架。考古队只能先在现场围起警戒区,插上浮标,禁止船只靠近,边等技术成熟边做前期准备。期间,他们做了不少模拟实验,在实验室水槽里测试船体浮力,还请来外国专家交流经验。俞伟超退休前,一直在推动这项工作,他强调不能零敲碎打,得整体打捞保完整性。为什么整体?因为船舱里文物上万件,瓷器、金银器、铜钱混在一起,单个捞容易混淆上下文,拼不回原貌。 等了快20年,技术总算跟上了。国家砸钱建了艘专用起重船,叫“华天龙”,这船长120米,起重吨位上万吨,光建船就花了7亿多。打捞方案是先用钢沉箱把船整个包起来,像个大铁笼子,然后用华天龙吊起来。钢沉箱下水那天,海况还行,吊车链条慢慢放,沉箱沉到海底,考古队开始人工挖泥。问题出在淤泥上,这泥不是软乎乎的,早硬化成块了,像石头一样,得用气钻和水枪一点点凿开。潜水员轮班干活,每组四人,一人操作钻头,一人递管子,挖一层泥就得加固船体周边。淤泥里还藏着暗流,设备一不稳就移位。整个过程最麻烦的是安装横梁支撑,得在船底焊36根钢梁,每根梁定位固定就得花好几天。首根梁就用了13天,风暴一来还得暂停,调整缆绳重新来。总共挖了几个月,泥土量相当于几千立方米,全靠人力和机械配合。 12月26日那天,华天龙终于发力,引擎一轰,钢缆绷直,沉船慢慢从海床剥离。泥水翻腾了好一阵子,船体浮上来时,木头表面还裹着贝壳和海藻。整个工程前后20年,砸进去3亿多人民币,这钱不光是船和技术,还包括前期调查、人员培训和后期保护。很多人纳闷,花这么多干嘛?不值当啊。但你想想,这船不是普通货轮,它是活生生的南宋海上贸易标本。打开舱门后,里面东西让所有人都傻眼:成堆的青瓷碗盘,碗口大如现代饭碗,釉色青翠,底部有龙泉窑的胎痕;金银器有银锭、银牌,上面铸着宋代官钱局的戳记;铜钱上万枚,从五代到南宋的都有,串成捆散落一地。还有铁锅、漆器残片,甚至带点香料的陶罐。这些玩意儿不是摆设,它们证明宋朝时候,中国瓷器通过南海航线销往印尼、马来西亚等地,换回象牙、犀角和香料。 船体结构保存好,龙骨用硬木榫卯拼成,长条舱室设计合理,证明宋代造船业已达到高水平。那时候船用风帆加橹,载重几百吨,能抗台风。这不光是技术展示,还反映经济繁荣:宋朝GDP占世界30%,靠的就是对外贸易。打捞上来后,直接运到广东阳江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安置在恒温舱室里,用钢架固定,周围铺泡沫垫防震。博物馆从2009年开馆,游客能近距离看船舱原貌,旁边展板列出文物清单。至今已出土2万多件东西,瓷器占大头,龙泉窑、景德镇的都有,精品进了故宫博物院。研究上,这船帮学者重绘宋代航线图,原来以为泉州是主力,现在看广州也分流不少货。 教育上,学校带学生来参观,学历史不枯燥;经济上,博物馆年接待上百万游客,拉动当地旅游;国际上,还办过联合展,和日本、韩国考古队合作,交换数据。南海一号不光是船,还是宋人出海精神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