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记者,特朗普今天(北京时间11月11日)谈论印度:“我们正在与印度达成一项协议,与以往的情况大不相同。目前他们并不喜欢我,但他们会再次喜欢我们的。我们正在达成一项公平的贸易协议。这是一项公平的协议。” 印度人是否会再次喜欢特朗普,目前并不确定。特朗普可能首先应该让美国人喜欢他,前几天CNN的民调显示,其国内支持率跌至37%,创第二任期新低,63%的不支持率说明他连本国多数民众的信任都未稳固,遑论赢得印度民心。此前美印因贸易、关税等问题频生摩擦,印度舆论对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立场多有不满。 这37%的数字并非冰冷的统计,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特朗普当前在国内政治舞台上的真实处境。这个支持率的低谷,与他近期在一系列议题上的强硬立场和引发的争议不无关系。 从持续不断的法律缠斗,到在公共场合发表的极具分裂性的言论,再到一些关键选举中其背书候选人的失利,都在不断侵蚀着他的政治资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突然将话题转向遥远的印度,谈论起“被喜欢”这件事,难免让人揣测其背后的动机。 这究竟是一次真诚的外交努力,还是为了转移国内视线,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寻找一些成就感来弥补国内的失分?这个问题,或许连最资深的政治观察家也难以给出确切答案。 回顾特朗普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互动,可谓是一出跌宕起伏的政治戏剧。 想当初,两人在“如何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休斯顿峰会上,手拉着手,面对着数万名印度裔美国人,特朗普甚至尝试说出印地语的问候语“你好,莫迪”,而莫迪则回以“阿布·阿巴巴赫”(我们的友谊),场面一度十分热烈。 那时的美印关系,似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蜜月期。然而,好景不长,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原则很快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这段看似火热的关系上。 贸易领域的摩擦是双方关系降温最直接的导火索。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公开抱怨印度对美国征收的关税过高,甚至以取消印度的普惠制(GSP)贸易地位作为威胁。 普惠制地位允许数千种印度商品免税进入美国市场,这对印度的出口商而言至关重要。当这一特权真的被暂停时,新德里的反应是强烈的,认为这是一种惩罚性的、单边主义的行为。 此外,围绕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医疗器械以及农产品等具体商品的关税争端,也让两国贸易谈判屡屡陷入僵局。 在印度舆论看来,特朗普的“公平”似乎总是单方面地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这种赤裸裸的交易主义,让习惯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印度感到不适。 除了贸易,另一个深深刺痛印度神经的便是签证问题,尤其是H-1B工作签证。这项签证是无数印度顶尖科技人才通往美国硅谷的桥梁,也是印度IT服务产业的生命线之一。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H-1B签证的审查变得异常严格,拒签率大幅上升,还提出了“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行政命令,旨在收紧高技能工人的入境渠道。 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影响了成千上万印度家庭的职业规划和未来梦想,在印度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中,引发了广泛的失望和不满。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政策,而是触及到了个人情感和尊严的层面。 特朗普处理与印度关系的方式,始终带有一种鲜明的商人烙印。他热衷于将复杂的双边关系简化为一笔笔可以计算的买卖。 他会公开提及印度从美国购买的石油和军事装备,并暗示印度应该通过购买更多美国产品来“回报”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印之间的军售和能源合作,但也让印度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需要被“平衡”的客户,而非一个平等的战略伙伴。 一个真正的伙伴关系,其内涵远不止于账本上的数字,它更包含着价值观的认同、战略的协同以及民间的情感连接。而这些,恰恰是特朗普“美国优先”逻辑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如今,特朗普再次抛出“公平协议”和“再次被喜欢”的说法,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熟悉的剧本。历史已经证明,仅仅依靠口头上的承诺和交易式的谈判,很难真正赢得一个国家人民的心。 印度是否会再次喜欢特朗普,取决于他所说的“公平”是否真的发生了质变。 这份新的协议,是会延续过去那种“美国优先”的强硬逻辑,还是会真正考虑到印度的核心利益和发展诉求?它会解决悬而未决的关税争端,还是会给印度专业人才赴美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这些问题,才是决定印度民众态度的关键。特朗普或许应该先想想如何让那63%不支持的美国人回心转意,毕竟,一个连自己家后院都收拾不好的园丁,又怎能轻易让邻居相信他能打理好一片公共花园呢? 这次的美印关系新篇章,会是真正的破冰,还是又一次短暂的春日暖阳?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