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重庆一女子在2022年从银行购买50克金条,存放在自己保险柜里面,一直没动。今年

重庆一女子在2022年从银行购买50克金条,存放在自己保险柜里面,一直没动。今年准备卖掉时发现,虽然金条编号是真的,但这金条本身是假的!   2022年,当时覃女士想着黄金能保值,便在当地一家正规银行,仔细挑选了几根金条和一些黄金首饰,毕竟是贵重物品,她没敢大意,拿到手当天就锁进了家里的保险柜,打算长期存放。   这三年里,她从没打开过保险柜,也从没怀疑过银行出品的金条会有问题,在大多数人心里,银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出售的黄金制品本该是“零风险”的,既有严格的质检流程,又能溯源,怎么看都不该出岔子。   直到前段时间,黄金价格一路走高,覃女士看着行情不错,觉得是变现的好时机,她小心翼翼打开尘封三年的保险柜,取出一根50克的金条,兴冲冲地赶往黄金收购点。   可鉴定人员拿着金条一番检查,掂重量、测密度、看标识,最后给出的结论让她瞬间懵在原地,“女士,这金条是伪造的,外壳可能镀了层真金,但内里不是纯金,不符合标准。”   覃女士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反复跟鉴定人员确认,“不可能啊!这金条是我从银行直接取回来的,一直锁在保险柜里,除了我自己,没人碰过!”   她越想越慌,也越想越气,金条从银行到保险柜,全程自己盯着,没有任何外流的可能,难道是银行当初就把假金条卖给自己了?   带着满肚子的疑惑和委屈,覃女士当场报了警,警方介入后,调查结果却让事情变得更蹊跷,通过银行系统核查,覃女士2022年确实购买过该编号的金条。   系统记录的重量、标识、购买时间,都和她手里的“假金条”信息完全吻合,但实物鉴定结果又铁证如山,这根金条就是假货,密度和纯度都不达标。   这就陷入了矛盾,一方面,正规银行不可能公然卖假金条,要知道银行出售的黄金制品,从入库到销售,要经过多层质检,每一根金条都有专属编号和溯源信息,出现“假金条”的概率几乎为零。   另一方面覃女士也没理由自己造假金条“碰瓷”,她既没有伪造金条的技术,也没有动机,而且银行有明确的购买记录,假金条一鉴定就露馅,这种风险极高的事,正常人都不会做。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金条总不能自己“变魔术”,从真的变成假的,警方顺着线索推断,最大的可能是金条在保险柜里存放时,被人调了包。   可覃女士却斩钉截铁地说,“保险柜买回来后我就上了锁,钥匙和密码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三年里我从没打开过,更没让别人碰过!”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警方对保险柜做了细致勘查,结果显示保险柜外观完好,锁芯没有被撬动的痕迹,内部也没有被破坏的迹象,这说明没人强行打开过。   既然如此,难道是最近打开保险柜准备卖金条时,有人趁机掉包了?而且对方很可能已经趁着金价高位,把真金条卖掉换了钱。   顺着这个思路,警方很快锁定了一名嫌疑人,黄姓女子,调查发现这位黄女士最近刚在另一家黄金收购点卖掉了一根50克、带有同款银行标识的金条,还变卖了一批黄金首饰,时间线刚好和覃女士准备卖金条的时间对上。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位黄女士不是别人,正是覃女士的“闺蜜”,两人平时无话不谈,覃女士对她几乎没有任何防备。   警方还查到黄女士近期有网购“仿真金条”的记录,款式、重量都和覃女士的金条高度相似,种种证据串联起来,她就是掉包金条的黑手。   面对警方的询问,黄女士再也无法抵赖,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她早就知道覃女士在银行买了金条,心里一直惦记着。   前段时间听说覃女士想卖金条,便借着“闺蜜”的身份频繁上门,趁覃女士不注意,偷偷配了保险柜钥匙,之后用网购的假金条换走了保险柜里的真金条。   得手后她怕夜长梦多,赶紧把真金条和覃女士的部分黄金首饰卖掉,套取了现金,目前警方已经帮覃女士追回了9.5万元赃款,剩余的损失还在进一步追缴中。   从法律角度来说,黄女士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盗窃罪,而且情节比普通盗窃更恶劣,首先是“熟人作案”,她利用覃女士的信任实施犯罪,不仅偷了财物,还毁了两人的情谊,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其次是“预谋犯罪”,从惦记金条到网购假金条、获取保险柜钥匙,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策划,主观恶意明显,她伪造银行金条的行为,还可能间接影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最后也想跟大家聊聊,如果是你,会把家里贵重物品的存放信息告诉亲近的人吗?要是遇到这种“闺蜜”背叛的情况,你又会怎么处理呢?   参考信源:金价大涨想变现!震惊:重庆女子从银行买的50克金条竟是假的!警方介入,真相曝光→ 2025-11-05 19:59·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