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暂停收“特别港务费”:中美博弈下的民生温度 今天下午1点01分,我盯着手机里的

暂停收“特别港务费”:中美博弈下的民生温度 今天下午1点01分,我盯着手机里的新闻推送愣了好几秒——交通运输部宣布暂停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同步暂停的还有针对航运业、造船业的调查。这消息像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湖面,让我想起上周在码头遇到的张师傅。 张师傅是青岛港的老码头工,上周卸货时他叼着烟叹气:“现在美线货轮少了一半,我们这些装卸工都得轮班。”原来,自从今年10月中美互相加收港口费后,跨太平洋航线成了“全球最贵航道”。一艘7万吨级美国货轮单次停靠中国港口的成本,从零直接飙到4400万人民币,导致马士基、达飞等船公司纷纷撤离美线,转投东南亚市场。 这政策对老百姓的影响,藏在超市货架和网购包裹里。朋友小李在杭州做跨境电商,她给我算过账:一个标准集装箱的运输成本涨了1500-2000美元,占出口商品均价的6-10%。她店里卖的美国进口坚果,价格从98元涨到128元,销量直接掉了三成。更扎心的是家电,某品牌冰箱出口美国后返销国内,因为运费上涨,同款产品在国内贵了7%。 但暂停收费后,变化来得比想象快。今天傍晚,我在小区快递站碰到送件的王哥,他手机里刚收到通知:“美线包裹清关速度提了,之前压在港口的3000箱儿童玩具终于能发货了。”更让我意外的是,社区超市的进口奶粉区,原本空了一半的货架,今晚居然补齐了货。 这场博弈里,中国没搞“一刀切”。政策特意豁免了中国建造的美籍船舶和空载检修船,就像给合作留了扇窗。正如交通运输部说的:“既要反制,也要留余地。”毕竟,全球90%的集装箱、78%的LNG船在中国制造,美国船厂产能不足1%,真要硬碰硬,最后受伤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现在政策暂停一年,给双方留了谈判空间。但我想,无论博弈结果如何,老百姓最盼的,还是货架上的价格能稳住,快递包裹别再“堵”在路上。毕竟,生活里的烟火气,比任何政策都更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