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3岁男孩坠楼:我们该相信什么,又该追问什么?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安徽滁州

13岁男孩坠楼:我们该相信什么,又该追问什么?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安徽滁州某小区内,,一个13岁男孩坠楼的消息,让很多人心里堵得慌。 事情的大致经过,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小区业主群里,有人突然说有个“男变态”在电梯口,让大家小心。这话一说,很快就有人报了警。警察根据这个信息上了门,后来也把情况告诉了他的家人。孩子挨了批评。 然后,那个晚上,男孩从楼顶跳了下去。 在孩子的房间里,家人找到了一张他留下的字条,上面写着:“这辈子活得太没意思了,一个只会打的父亲,天天只会家暴……”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面对这场悲剧,我们到底该相信什么,又该追问什么? 我们该相信什么?是群里的“一面之词”,还是监控里的“没看到”? 这是整件事里,最让人难受的一个结。 业主群里有人说得有鼻子有眼,但孩子的家人反复看了监控,却说“没看到相关动作”。警方到现在,也没有公开任何证据。 我们该相信哪一边? 一个孩子在电梯口,他可能只是在系鞋带,可能是在整理裤子,也可能什么都没做,只是站的位置让人产生了误会。但在今天,一条微信消息,就足够给一个孩子贴上沉重的标签,让他在众人的议论里抬不起头。 如果我们选择轻易相信那些未经证实的话,那么这条轻飘飘的群消息、这次报警、这番批评,最终的分量,该由谁来承担? 我们该追问什么?是爸爸口中的“以前打过”,还是孩子笔下的“天天家暴”? 孩子留下的字条,字字戳心。他爸爸后来也承认,小时候确实打过,但强调“孩子10岁以后就再没打过了”。 你看,这里出现了一个让人心疼的“错位”。在爸爸那里,暴力是“过去式”;但在孩子心里,那种痛苦,分明还是“现在进行时”。 我们得追问下去:拳头虽然停下了,但拳头带来的恐惧,是不是一直留在了孩子心里?当他被外面的人指指点点,被警察上门询问,回到家最亲的人也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时,那些积压的恐惧和委屈,会不会一瞬间就冲垮了他? 他的沉默,我们该追问出背后的什么?是默认,还是彻底的绝望? 除了相信和追问,我们最该改变的是什么? 这件事最让人难受的,是它告诉我们,毁掉一个孩子,有时候真的“很容易”。 他不需要遭遇多么罕见的厄运,只需要同时碰上两件事:外面世界的“不假思索”和家里面的“不被理解”。 当这两扇门——社会的门和家的门——对他同时关闭的时候,一个13岁的孩子,他还能去哪儿呢? 所以,我们能从这里面学到点什么?至少有两件事,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马上开始做的: 第一,在开口或者打字之前,先等三秒钟。 尤其是在评价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的一句随口的议论,可能就是压垮他的那一根稻草。 第二,永远,永远要把家变成孩子的“退路”,而不是“压力”。 要让孩子百分之百地确信,无论他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回到家里,至少有人愿意听他说话,有人会和他站在一起。 这个男孩的故事,不应该只成为新闻里的一则悲剧。它更应该成为照进我们现实生活里的一束光,逼着我们去看清:在相信与追问之后,我们每一个人,到底该做些什么。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真正地“听到”和“看到”。 也希望这样的悲剧,真的能有下一次。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教育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