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搞“台独”的代价。民进党大佬柯建铭一边喊着“抗中”,一边让俩儿子在大陆疯狂捞金——半导体、光电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的钱还拿去支持他的“台独”活动。 柯家兄弟控制的"睿宏投资"在苏州工业园的半导体项目,2025年上半年获大陆补贴超3000万元。更讽刺的是,同期柯建铭在"立法院"提案要求限制陆资入台。 柯宏明在江苏的8英寸晶圆厂堪称政商套利模板。该项目享受"国家重点集成电路企业"税收优惠,三年免税期刚过,立即以"技术升级"名义申请新补贴。当地税务记录显示,该企业累计获税收减免超1.2亿元。 更精妙的是技术转移路径,柯宏元在深圳的"光微科技",以"技术合作"名义引进台湾团队,实际将台积电离职工程师的制程经验用于大陆产线。这种"借壳孵蛋"的手法,既规避台湾技术出口管制,又享受大陆政策红利。 柯建铭的"立委"身份成为家族生意护身符。2024年其子在厦门的光电项目遭遇反倾销调查,柯建铭立即在"财政委员会"质询时"提醒"相关部门"审慎处理"。这种"父亲喊打、儿子赚钱"的套路,让台商圈流传"要赚钱,找柯爸"的暗语。 更隐蔽的是利益输送,柯家通过香港空壳公司"金达莱",将大陆收益以"服务费"名义转至开曼账户,最终汇入民进党外围组织"台湾新动力智库"。 资金流水显示,2023年单笔200万美元"研究经费"恰与柯建铭推动"国防自主化"提案时间重合。 柯家深谙中美博弈的缝隙商机。在中美科技战背景下,其大陆公司专攻"国产替代"领域,合肥的半导体材料项目入选"国家02专项";同时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申请"实体清单"豁免,成为罕见通吃中美市场的台资企业。 更厉害的是风险对冲,2025年美国升级芯片管制后,柯宏明立即将大陆产能转为"特种芯片",主攻汽车电子这类非敏感领域。这种"政治正确"的产能调整,使其继续获得美方技术许可。 柯建铭打造的"政商产融"闭环令人叹为观止。其子公司在大陆盈利,通过第三地私募基金投资民进党籍县市长竞选,这些县市又优先采购柯家台湾企业产品。例如屏东县府的太阳能路灯标案,始终由柯家控股的"绿能科技"得标。 更绝的是"政策套利",柯建铭在"立法院"推动"再生能源条例"修正案,放宽太阳能板进口限制,其大陆工厂恰是最大受益者。这种"左手立法、右手经商"的操作,让蓝色媒体怒批"绿色资本永不眠"。 耐人寻味的是,柯家大陆业务高度依赖国企订单。中芯国际2024年向其苏州公司采购4.5亿元硅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更是连续三年采购其特种陶瓷。这种"政冷经热"的畸形关系,暴露出"台独"资本的虚伪性。 更值得玩味的是技术依存。柯家引以为傲的"纳米压印"技术,实际是购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授权。大陆专家私下透露:"他们用我们的技术赚我们的钱,再去资助分裂活动,这是现代版养虎为患。" 台湾网友制作的"柯家财富地图"在社交平台疯传,详细标注其在大陆12省市23家企业的股权结构。年轻网民创造"柯氏不等式"调侃:"抗中口号≤大陆利润,台独人设≥两岸套利。" 严峻的是司法调查,台北地检署已收到多起举报,指控柯建铭涉嫌"公务员包庇工商罪"。虽因政治压力尚未立案,但调查卷宗已厚达3000页,成为悬在柯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柯建铭的模式并非首创。2000年陈水扁亲信蔡铭哲在广东投资电子厂,最终因"国务机要费案"锒铛入狱。历史证明,靠政治权力变现的商业模式,终将随政治生命终结而崩塌。 更近的案例是李世光,这位前"经济部长"下台后投身大陆新能源,却因政治色彩被陆企抵制。可见大陆市场虽大,但对"两面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随着两岸经济融合加深,"柯建铭们"的生存空间正被压缩。大陆2025年修订《外商投资法》,增加"政治背景审查"条款,对支持"台独"的资本实施精准制裁。 关键的是台商觉醒,全国台企联发布倡议书,呼吁"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反对利用经商便利从事分裂活动。这种行业自律,比行政管制更有效。 当柯建铭在镜头前声嘶力竭地攻击两岸经贸时,他苏州工厂的流水线正轰鸣作响。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生存策略,终将被统一的历史车轮碾碎。 大陆网友说得好:"靠大陆养活的'台独'是假台独,真要'独立'先断奶。"柯建铭家族的生意经,恰恰证明"台独"只能是门生意,永远成不了主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