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科技大学前校长吴建国提出具体统一路径:两岸统一后统称 “中国”,台湾称为 “中国台湾地区”,大陆称为 “中国大陆地区”。内部治理则保持不变,依照各自现有法律 “依法分治两地区”。 吴建国提出的两岸统一路径,看着就像是在两岸之间搭了个缓冲带,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和事佬”套路,既想接住大陆的底线,又想安抚台湾那边的情绪,想着在两边之间找个安全区,生怕哪一方不满意把关系搞僵。 先看他提议里最关键的“统称中国”,这明显是摸准了大陆的底线。大陆这边早就把话说得很明白,一个中国原则是红线中的红线,国台办反复强调“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中国政府发布的白皮书里更是把法理依据摆得清清楚楚,从三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到宋元设治,再到抗战胜利后收复台湾,历史经纬一目了然。 国际上也早有定论,联大第2758号决议直接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把台湾当局的代表赶了出去,联合国秘书处的法律意见都明说“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地位”,现在全球181个国家都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和中国建交,这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吴建国提“统称中国”,就是踩在了这个不容动摇的基础上,知道碰了这个底线就没任何商量余地,所以先把这个大前提稳住,算是给大陆吃了颗定心丸。 再看“台湾称中国台湾地区、大陆称中国大陆地区,内部治理不变”的说法,这明显是在照顾台湾某些人的敏感神经。毕竟台湾这边有自己的治理体系,直接提改变治理模式容易引发抵触,他这么说等于给台湾吃了颗“定心丸”,暗示统一后日子还能按老规矩过。 而且这两年的民调数据也能看出点门道,台湾竞争力论坛出的结果显示,58.3%的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7.3%承认是中华民族一份子,还有61.5%的人觉得要是现状维持不下去,统一的机会更大。这些数据说明岛内民意本来就有“求稳、认同统一大方向”的基础,吴建国显然是看到了这一点,想顺着这个势头提出一个让台湾民众觉得“不折腾”的方案,避免刺激到那些对“改变”比较敏感的群体。 至于“依照各自现有法律依法分治”,这招更像是从“九二共识”的“求同存异”里偷师来的。当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是搁置了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分歧,才达成了口头共识,之后两岸才能开启协商谈判,实现全面“三通”,甚至搞成了两岸领导人会晤。吴建国大概是觉得这种“存异”的思路好用,想把它延伸到统一后的治理上,既不否定大陆的法律体系,也不触动台湾现有的法律框架,试图用这种“各管各的”模式降低统一的阻力。 不过这想法其实有点理想化,毕竟大陆的《反分裂国家法》早就明确“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统一后的治理必然要在国家主权框架下进行,但他显然是想先把“不冲突”的调子定下来,后续的细节再慢慢磨,典型的和事佬操作。 从现实背景看,吴建国提这想法也算是摸准了当下的两岸局势。这几年民进党当局搞“台独”,又是否认“九二共识”又是勾连外部势力,把两岸关系搅得挺紧张,但大陆这边始终坚持和平统一方向,国台办多次表态只要承认“九二共识”就能恢复协商。台湾民众也慢慢看清了局势,越来越多人不想跟大陆闹僵。 吴建国就是抓住了这种“两边都想稳”的心态,提出这么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既呼应了大陆的统一诉求,又给台湾方面留足了面子,试图当这个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只不过能不能成另说,但这份“和事佬”的心思确实藏都藏不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