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00年中国GDP超过10000亿美元时,美国开始警惕中国崛起,中国这样安慰小

2000年中国GDP超过10000亿美元时,美国开始警惕中国崛起,中国这样安慰小布什总统:“中国GDP总额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美国一年GDP增量4000多亿,中国不到800亿,美国不必担心中国。” 2000年中国GDP刚超过万亿美元时,美国确实有了警惕,但只要看看当时两国的实际情况,就知道中国说“不必担心”是实在话。 那会儿中国的GDP总额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美国一年新增的GDP就有4000多亿美元,比中国全年的增量多出好几倍,这种差距从日常衣食住行到国家产业实力都能看得明白。 就说最直观的民生差距。2000年上海,美国一艘集装箱货轮在黄浦江出了事故,不得不停在上海码头补给,船方提前发了清单,要真空包装的牛肉、特定品牌的面粉和真空蔬菜。 可负责补给的国企拉来的是半扇牛、普通蔬菜和国产面粉,美国船员当场就拒收了,大厨只说了一个词“拒绝”。外供的人还很委屈,说“你们要的东西我们这里根本没有”,最后没办法,美国船长只好联系领事馆,等了十几个小时,从别处调来了符合要求的补给品。 这事看着是吃饭的小事,实则藏着大差距——当时美国船员的日常补给标准,中国不仅提供不了,甚至见都少见,连远洋货轮的伙食水平都差着几十年,更别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了。 那会儿中国很多农村还没通柏油路,城里家庭有台彩电就算不错了,而美国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电脑,高速公路早已连成网,这种民生水平的落差摆在那,中国根本没心思也没能力去和美国比高低。 另外产业实力,两国更是不在一个量级。2000年的美国,虽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降到了14%,但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占比高达三成以上,华尔街掌控着全球的资本流向,硅谷的科技企业比如微软、英特尔已经垄断了世界上的软件和芯片市场。 而中国当时还在为基础产业发愁,那年国务院特意出台政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标只是到2010年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能满足国内大部分需求就不错了。 那会儿中国的工厂里,大多是纺织、家具制造这些低附加值产业,出口的东西也多是衣服、鞋子、玩具,一件衣服赚不了几块钱,而美国卖给中国的一架飞机、一套芯片设备,就能顶得上成千上万件中国衣服的价值。 这种产业上的代差,决定了中国的GDP增长多是靠辛苦的体力劳动和资源投入换来的,而美国靠的是技术和资本就能轻松赚大钱,两者的增长质量根本不一样。 更关键的是中国当时的发展重心全在内部。2000年的中国还有大量人口没解决温饱,每年要新增几百万劳动力找工作,政府最着急的是怎么建更多工厂、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怎么让农村人能进城打工挣钱。 就拿软件产业来说,国家出台政策给税收优惠、鼓励融资,不是为了和美国竞争,而是因为当时连基础的操作系统都依赖进口,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极低,发展这些产业是为了补上自己的短板。 那会儿中国连国内的基础设施都建不过来,高速公路里程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高铁更是连影子都没有,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用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上,哪有多余的力量去考虑别的事。 美国当时的GDP增量之所以能达到4000多亿美元,靠的是高科技和金融的拉动,随便一个科技公司的市值就能超过中国好几家大企业的总和。而中国不到800亿的增量,大多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制造,每一分钱都赚得很扎实也很艰难。 这种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距,根本没法比。那时候,中国告诉小布什“不必担心”,不是客套话,而是当时最真实的情况——那会儿的中国,眼里只有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怎么补上工业和科技的短板,根本没有能力去挑战美国的地位,这样的提醒自然能让美国放下一些警惕。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