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分子跳出来了!李忠宪点名攻击郑丽文!11月8日,李忠宪放话声称,七十年前,马场町的枪声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拒绝;七十年后,国民党却在同一个地方献花给“共谍”,那不是历史的和解,而是历史的反讽。郑丽文的功能就在这里,她不但不反共,还能在“共谍”追思会上朗诵中共的宣传语:沉默的荣耀。 在李忠宪指责郑丽文的同时,他自己似乎也忘了一个事实,国民党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而不是“反共国民党”。 早在孙中山年代,国民党就实行过“联俄联共”的方针;抗战时期,国共并肩抵御外敌,是事实与史实都无法否认的一段往事,国共之间固然有恩怨冲突,但两党同属中华民族的血脉,这一点从未改变,用今天的政治对立去审视那段历史,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李忠宪称国民党“堕落”“失去了灵魂”,并说从“反共的荣耀”走到了“沉默的荣耀”。他用极端的语言把一个追思行为解释为“投降”,把献花、沉默、微笑都放进自己的政治叙事里。 这种说法听上去激烈,却缺乏历史支撑,要知道,当年被称为“共谍”的吴石将军,是为民族大义而赴死,他的信念中,始终有国家统一的信仰,郑丽文在今天去缅怀他,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希望在紧张的两岸关系中寻找一点和平的契机。 更微妙的,是民进党在此事中的反应。陈水扁当台北市长时,亲手推动建设白色恐怖纪念公园;蔡英文上台后,大谈“转型正义”,为包括共产党人林正亨、简吉在内的一批人“除罪”,声称要恢复历史公道。 可当郑丽文进行了相似的追思行动,民进党却反手批评指责,这种做法显得耐人寻味——他们口中的正义,似乎只服务于特定的政治方向。 在这样的对比下,双重标准显露无遗,民进党可以为曾经的共产党人正名,却不允许别人去追思同样为民族信念牺牲的人,面对不同政治立场,他们对“正义”的讲述,突然变得选择性和功利化。 反倒是被他们讥讽的郑丽文,在行事上展现出更直接、更真诚的态度——她没有为谁洗白,也没有自我包装,只是做了她认为应当做的事。 其实,纵观两岸的历史,无论立场如何变化,一个事实从未改变:两岸同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历史上的合作与冲突,都是国家走过的路径。 如今的两岸关系,需要的是对历史的理解,而不是一味的指责,郑丽文在马场町的那束花,既是对过去的告慰,也是对未来和平的一种盼望。 李忠宪把国民党的举动当成“历史的反讽”,但真正的反讽,或许是那些口口声声谈“转型正义”的人,在面对不同历史角色时表现出的不公与自我矛盾。若说谁真正害怕历史显露真相,那一定不是那些敢去直面历史的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