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这下不仅河南人民知道了,全国网友都知道了!近日,河南扶沟县,秋汛刚过,地里全是水

这下不仅河南人民知道了,全国网友都知道了!近日,河南扶沟县,秋汛刚过,地里全是水,村民正踩着泥水排涝抢收玉米,结果村里大喇叭一天到晚放的,是禁烧秸秆的广播。有人看不下去,直接给人民日报写了封信,人民日报也真刊出来了。 扶沟本就是河南的老牌农业县,庄稼地里的收成,是老乡们一年到头的指望。可今年的秋天,实在让人格外闹心。淅淅沥沥的雨下了小半月,没给庄稼留半点喘息的机会,原本该是金灿灿、沉甸甸的玉米地,硬生生变成了一片泥泞的“沼泽”。玉米秆泡在水里,底部已经开始发潮发黑,饱满的玉米棒裹着泥浆,稍不留意就会从手里滑出去。 老乡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可是大半年的心血,再不动手抢收,玉米一旦在地里发芽、腐烂,这一季的辛苦就全白费了。天刚蒙蒙亮,田埂上就攒了人影。有人卷起裤腿,裤脚刚沾泥就重得往下坠,走一步带起一串泥点;还有人干脆脱了鞋,光脚踩进泥里“噗嗤”一声陷下去,再拔出来得费半分力气,脚底的泥块粘得能拉出丝,走不了几步就累得直喘。 掰玉米的时候更费劲,湿滑的玉米棒攥在手里滑不留手,掰一会儿,胳膊酸了,腿上、身上全是溅起来的泥浆,顺着衣角往下滴。有人把抢收的画面拍下来发上网,视频里满是浑浊的泥水,田埂上的脚印一个套着一个,深一脚浅一脚,看得不少网友心里发酸。“谁不是为了一口饭拼命啊”“这地里的泥,看着都觉得沉”,评论区里的感慨,满是对农民不易的共情。 扶沟人过日子,全靠这几亩庄稼撑着。春种时顶着烈日浇水施肥,夏管时冒着酷暑抗旱除虫,眼看到了秋收,却被一场秋汛搅得措手不及。现在能抢回多少算多少,没人抱怨累,没人喊苦,就怕天再变脸、雨再落下,剩下的玉米真要烂在地里。可就在这抢收的紧要关头,村头的大喇叭却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禁烧秸秆的警告。 田埂上正弯腰掰玉米的人听见了,手上的动作顿了顿,抬头往村头喇叭的方向望了望,没说话,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有性子直的老乡忍不住骂了一句:“这泥水能拧出水来,秸秆泡得跟海绵似的,谁能点得着?就算拿着打火机凑上去,怕也烧不起来,还天天喊禁烧,这不是瞎耽误功夫吗?” 更让人觉得离谱的是,村头的电线杆上、墙上,挂满了“争当禁烧模范”的横幅,村里还专门设了“秸秆禁烧指挥部”。可老乡们眼下最缺的,不是横幅和指挥部,是能把地里积水排出去的抽水机,是能在泥地里作业的收割机,是能把湿玉米烘干的场地和设备。这些实打实的难题没人主动问,没人上门帮,倒是禁烧的广播一天能喊几十遍,听得人心里堵得慌。 “政策是好政策,可也得分时候啊!”有老乡无奈地说。禁烧秸秆,说到底是为了环保,为了空气质量,这一点老百姓都懂,也愿意配合。可秋汛刚过,田里全是湿泥,秸秆根本不具备焚烧的条件,这时候天天广播禁令,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寒了抢收农民的心。 有人实在看不下去,就想找个地方说说心里话,思来想去,提笔给人民日报写了封信。信里没说啥狠话,就实实在在讲了村里的情况:地里忙着抢收,大家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喇叭却天天喊着没用的禁令,急需的农机、烘干设备没人协调,这样的工作太死板,太不顾实际了。 没想到,这封来自基层的朴实信件,真的被人民日报刊了出来。报道一出,网友们的讨论一下子热了起来。有网友说:“禁烧秸秆是好事,为了生态环境,咱都支持,但做事得讲个时机吧?现在秸秆湿得能滴水,想烧都烧不起来,这时候反复喊禁令,不是形式主义吗?”还有人说得更实在:“大喇叭与其循环喊口号,不如多播点有用的哪儿能租到收割机,附近有没有粮食烘干厂,排水有啥技巧,政府有没有帮扶政策,这些才是老乡们眼下最急着知道的。” 好在,舆论的关注很快有了回应。报道之后,当地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派出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村民科学收割、晾晒,协调农机设备支援抢收,村里那没完没了的禁烧广播,也终于停了下来。老乡们的眉头,总算舒展了一些。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最忌“一刀切”,最怕“脱离实际”。政策好不好,不在文件写得有多周全,不在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能不能真正帮到老百姓,能不能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大喇叭里该播的,不是脱离实际的禁令,而是老乡们急需的信息;干部们该出现的地方,不是办公室里的指挥部,而是泥泞的田埂上,是抢收的玉米地里。 扶沟的这件事,给所有基层工作者提了个醒:工作要往实处走,往细处走,往老百姓的心坎里走。秋汛当前,多协调一台收割机,多提供一处烘干场地,多派一名技术人员,比一百遍禁烧广播都管用。什么时候把心思放在实事上,什么时候把问题解决在刀刃上,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老百姓才会真心拥护。 ,老百姓才会真心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