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康熙最聪明的儿子,手握兵权却不参与党争,活到78岁,受乾隆尊敬 康熙朝的九子夺

康熙最聪明的儿子,手握兵权却不参与党争,活到78岁,受乾隆尊敬 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堪称皇家最惨烈的权力游戏,可偏有这么一位皇子,手握重兵却愣是没入局,最后活成了赢家。 他就是十二阿哥胤裪,论聪明劲儿,满宫皇子没几个能比得上他,这份聪明不是争强好胜的小聪明,是能在刀光剑影里保平安的大智慧。 胤裪的起点其实不算高,亲妈定妃早年就是辛者库的杂役奴才,在后宫里地位低得可怜,按规矩根本没资格养自己的孩子。刚满月的胤裪就被康熙送到了苏麻喇姑身边,这一步算是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 苏麻喇姑可不是普通宫女,她是孝庄太后的贴心人,亲手教过康熙读书写字,连清朝开国的冠服都是她设计的,活了快七十岁,早就把宫里的门道看透了。 她常跟胤裪说 “说话要掂分量,做事别贪虚名”,这些话像种子似的扎进他心里,让他从小就没染上皇子们争风吃醋的毛病。 后来苏麻喇姑病重,胤裪夫妻俩守在床边端汤喂药,连康熙都特意写信嘱咐 “别让她迁出宫”,这份情分也养就了他踏实重诺的性子。 康熙对这个儿子是真信任,二十五岁就封他为固山贝子,每次出巡都带着他。更关键的是,康熙晚年直接把镶黄旗满洲都统的差事给了他,这可不是虚职,镶黄旗是上三旗里的头一份,京城禁军操练、皇城巡逻全归他管,手里攥着的是实打实的兵权。 后来又让他当内务府总管,皇宫的衣食住行、人财物权全经他手,没绝对的信任根本轮不上。 那时候九子夺嫡闹得正凶,太子被废又立、立了又废,大阿哥、八阿哥、四阿哥这些人拉帮结派,连没兵权的皇子都忙着站队,可胤裪偏不掺和。 八爷党偷偷递话拉拢他,想借他的兵权壮声势,他要么说 “训练场的兵还没查完”,要么干脆躲去主持祭祀,天天盯着士兵练阵、清点武器库,把本职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康熙看在眼里,反倒更器重他,好几次让他代行祭天、祭祖的礼仪,这活儿本该是太子干的,等于把他当成了朝堂上的 “中立标杆”。 你知道这有多不容易吗?手握兵权的皇子不站队,简直是权力漩涡里的 “异类”。看看其他皇子的下场就明白了,八阿哥胤禩被雍正改名叫 “阿其那”(满语 “猪” 的意思),圈禁在牢里活活饿死,才活了四十五岁。 九阿哥胤禟被叫做 “塞思黑”(满语 “狗” 的意思),折磨得浑身溃烂而死,才四十三岁;连雍正自己的亲弟弟十四阿哥,也被圈禁了十几年。 这些人哪个不是精明强干?可都栽在了 “争” 字上。胤裪就看透了这点,他知道皇位只有一个,争到最后要么登基要么死,不如守住本分踏实做事。 雍正上台后,对这位手握过兵权的弟弟也犯嘀咕,一开始封他为履郡王,没两年就找了个 “办事不够尽心” 的由头,把爵位撸成贝子,后来又揪着祭祀册上写错妃子姓氏的小错,再贬成镇国公。 连续两级贬谪,换旁人早哭着辩解或者心生怨恨了,可胤裪啥话没说,照样天天去衙门点卯上班。后来雍正让宗室还国库欠款,好多王爷哭穷耍赖,胤裪直接把王府里的瓷瓶、字画拿去变卖,一分不少还清了欠款。 雍正这才彻底放下心:这弟弟是真没野心,于是在雍正八年又恢复了他的郡王爵位,让他管宗人府的事。胤祹接手后,立马规范皇族规矩,设宗室学堂教子弟读书,把乱糟糟的宗人府打理得井井有条,雍正临终前还特意让他主持丧仪筹备,把他当成了宗室里的 “定海神针”。 到了乾隆朝,这位叔叔更是成了香饽饽。乾隆一上台就晋封他为和硕履亲王,让他同时管宗人府和礼部,这俩部门一个管皇族、一个管礼仪,全是离皇权最近的核心差事。 胤裪也确实有两把刷子,主持修订《清会典》时,连几十年前的老规矩都记得清清楚楚,乾隆干脆把他当成 “礼仪活字典”,皇后丧仪、祭天祭祖全交给他办,从没出过岔子。 乾隆十五年,六十六岁的胤裪眼睛花了、耳朵也背了,乾隆特意下旨让他乘轿上朝,要知道清朝宗室除非是亲王加太傅,再老也得步行,这待遇真是破例了。 更难得的是,胤裪六个儿子全早夭了,爵位没人继承,乾隆直接把自己二十四岁的皇四子永珹过继给他当嗣孙,帮他续上香火,这在皇家可是天大的恩宠。 乾隆二十一年,七十二岁的胤裪实在扛不动了,上书说 “眼睛看不清公文,耳朵听不清奏报”,恳请辞官。乾隆不仅准了,还赐他双份俸禄,逢年过节照样请他入宫赴宴,重大典礼也一直留着他的位置。 有人说他胆小懦弱,可你想想,手握重兵却能在党争里全身而退,被皇帝打压还能保全自身,年过七十还被新帝重用,这哪是懦弱?分明是最顶级的聪明。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守,把自己活成了不可替代的 “专业人才”,而不是权力斗争的靶子。 在人人都想抢金子的皇宫里,他偏偏选了平安,最后却得到了比金子还珍贵的长寿和尊荣。这样的人生智慧,真不是那些争来斗去的皇子能比的,说他是康熙最聪明的儿子,一点都不冤枉。